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瑞敏

  摘 要: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将当代传媒推到了变革与危机的风口浪尖上,也对新一代传媒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整合传播策划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具有多技术信息传播执行力的全能型人才成为当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全新培养目标。为此,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以理论课程教学泛专业化和教学实践体系实战化作为应对这一改变的重要举措,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媒介融合;泛专业化;工作室项目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31-02
  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进程之间历来都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变革了传统信息的采集与生成、传播与管理方式,多元媒体机构形态随即生成,媒介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业应当向何处发展,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有何新要求,高等教育应当如何应对这一改变等问题,一时间为高校新闻传播体系所热议。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准则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发展的影响
  媒介融合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马塞诸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首先提出的。所谓“融合”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人和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1]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与应用的融合性推进,媒介融合表现出了技术化与全能化、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以及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三大特点,这使信息传播的方式与速度发生了巨大变革,开拓了全新的媒体传播形态。当下,“媒介融合正从更深层意义上建构媒介化社会的社会意义和个体意识,并最终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2]然而,舆论生态的变化,在为公众带来更自由的言论平台、更快捷的信息交流、更多元的信息渠道的同时,也使当代传媒不得不打破传统媒体间、行业间的清晰分界,传统媒体的受众开始转移和分化,媒体间的关系转竞争为合作。
  具体来说,媒介融合对当代传媒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传播主体多元化。二是传播受众小众化。三是传播内容裂变化。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的这三个特点,在为当代大众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重要缺陷,即信息数量的剧增造成针对同一事件的同质化信息过剩,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这使广大受众对传统媒体的信息真实性、信息提供速度、事件立场等传播核心问题产生了深刻质疑。可以说,当代传媒正处在变革与危机的风口浪尖上。
  (二)当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
  1.具有整合传播策划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媒介融合时代,各个媒体已经抛弃了单打独斗的运作状态,呈现出集团化作战的特点。“媒介融合不再仅仅要求对于单一类型媒体的管理能力,而是对于媒介化社会和融合文化的综合管理能力。”[3]不难发现,当代社会,媒介融合推动了融合文化的产生,而融合文化绝非几种文化的简单叠加,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成熟的文化模式,却又因其媒介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而迟迟未能建立清晰的文化权力模式。与此同时,媒介生产管理的理念也发生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从僵化型向人本型,从控制型向服务型的根本变化。媒介信息的集成管理在战略规划、技术支撑、内容建设等方面遭遇了巨大挑战。这就对当代传媒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在管理思维上,他们要有驾驭现存融合文化、应对融合文化新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战略战术上,他们不仅要精通各类媒体,能够合理利用技术手段为新闻传播服务,而且要有统筹全局的视野和良好的预见性,以战略化眼光指导媒体间的组合与优化,使之在受众细化的媒介市场立足并长远发展。这是高校新闻传播体系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时代遴选新一代传媒领军人的重要准则。
  2.具有多技术信息传播执行力的全能型人才
  这是从技术的角度对新一代传媒人提出的要求。媒介融合时代,文字、声音、图像等不再作为单一的媒体元素出现,在互联网媒介平台上,这些传统元素需要被多次组合,形成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不同信息形式,这对传媒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这些不同来源的信息,又会由于信息传播主体的不可控而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现象,这就需要传媒人运用广阔的知识视野对其进行理性判断与甄别。可以说,正是媒介融合时代对传媒人提出了知识综合化与技能多样化的新要求。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新途径
  针对媒介融合时代对新一代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高等教育体系也对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及时调整与改进。以新乡学院为例,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的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自2009年招生以来,在前期大量可行性论证成立的前提下,积极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大胆推进教学、实践工作的有益改革。截至目前,该专业学生在北京某传媒公司、新乡日报、平原晚报、新乡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机构的实习工作中受到一致好评,这对于一个在新乡学院只有三年成长史的新专业而言,实属不易。
  (一)打破学科壁垒——理论课程教学泛专业化
  媒介融合时代评判人才全能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知识的综合化。然而,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对于本专业强调的过多,从而忽视了相关专业的知识建构,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新入行的传媒人不能对工作立即上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和补习过程。针对这一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新闻传播系一直以来致力于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打破专攻一项的传统教学理念,力图为学生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构架。经过相关专家团队的研究,考虑到实际需要,该专业理论教学课程涵盖了新闻学、传播学、语言文字学、社会学、艺术学、文化学、广告学、电影学、广播电视学、营销学等多个门类,建立起以广播电视为核心,社会文化与营销管理为两翼的新型理论课程设置模式,为学生搭建立体学科知识平台。同时,为保证师资力量均衡,新闻传播系在精抓本系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同时,对于跨学科课程,大力引进外系、外校名师,全力保证教学计划的高质量完成。正是在以上两点的通力配合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功实现了以泛专业化代替专业化,达到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互通。   (二)构建工作室模式——教学实践体系实战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实践教学的地位很重要。但怎样的实践教学才能取得最好的社会效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新闻传播体系面临的重要问题。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也对此作出了自己的探讨。
  1.加大实践教学开设力度
  传统新闻传播类的周实践教学学时数一般都维持在2学时左右。新闻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打破常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第一学期(用于观摩学习)和第七学期(学生毕业实习)外,每个学期均开设实训课10周,每周6课时,弥补了传统教学计划实践不足的遗憾。
  2.建立工作室项目制作为实践课程的主要模式
  (1)引进“工作室”概念的原因
  工作室,原指由几个人建立的组织,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其特点一是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而共同努力,二是成员间利益平等,各司其职。工作室的内涵最大地发挥了高校实践教学中校企联合的特色,即将公司的组织模式引入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中媒体公司的基本运作模式,了解媒介产品的生产流程,为真正走进传媒行业奠定基础。再者,工作室的特点也符合高校实践教学课堂进行的理想特点——团队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积极奋进。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果断引进工作室模式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
  (2)工作室运行机制
  工作室上有新闻传播系专家委员会进行监督指导,专家委员会的督导专家包括策划指导、广告指导、摄像指导、编辑指导、营销指导,他们分别来自各对口专业的校内外优秀教师。他们一方面监督工作室的日常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在工作室接受任务时,作为专家对具体任务进行面对面指导。工作室下设一个工作室主任,两个副主任,均由本系相关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工作室任务的下放、管理及验收。五个具体职能部门负责人由学生选拔产生,他们负责工作室的日常运转与维护。
  工作室工作时,所有的任务均以项目形式下放。每个项目组成员原则上不超过10个。项目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营销部通过与社会中传媒公司沟通获得的项目。二是专业教师提供的科研项目。多见于社会调查类和学术论文资料整理工作。三是学生提供的兴趣项目。多见于短片拍摄和公益广告拍摄。
  项目确立后,由工作室主任下派一名专业教师作为项目经理,统筹管理该项目的具体运作。项目经理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分工,项目组成员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完成所承担的项目任务,在特殊情况下,项目组可以申请外援。项目完成后,项目组提交项目成果或结项报告,由专家委员会进行验收。项目成果归项目组集体享有。项目进行过程中,由行政部负责对项目组成员的表现进行中期考评,项目结束后,行政部结合项目成果完成质量和中期考评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最终评定。
  以工作室模式开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工作,有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热情,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对社会传媒体系的适应。
  媒介融合改变了一个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新闻传播体系只有坚持走改革之路,深刻检查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努力探索创新,致力于与媒介融合时代需求相适应的新一代传媒人的培养,才能成为新闻传媒的时代希望。
  参考文献:
  [1]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2]秦瑜明,舒圈斌.媒介融合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分会2009年会暨媒介融合与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现代传播,2009,(4).
  [3]单波,陆阳.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创新[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7).
  (责任编辑:李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47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