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响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非教学因素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民铿

  上好课,上有效率、高效率的课,既是教师的应有追求,也是学生的热切期盼。但是,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不仅在上个世纪困扰着语文界,即便是在今天,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也依然存在,按当今“闽派语文”著名的权威学者与专家——孙绍振、赖瑞云、王立根等老师的说法,虽然经历了二十世纪末的一场大讨论,又正在经历着语文新课程改革,“高耗低效”的现象也没有得到根本好转。近两三年来,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探讨研究又悄然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焦点问题。打开互联网,关于教学有效性的调查问卷分析、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价值、有效的教学环节设计等文章或著书立马扑面而来,可谓是“众人之述备矣”。然而,众所周知,“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语文课堂上教学情况如何,实际上都与教师在课后的某些因素有着重要的联系,甚至是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将从非教学因素的角度谈谈影响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四个问题。
  第一,教师职业精神的倦怠对教学的效率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
  有一组调研数据显示:教师喜欢学生、喜欢上课的占32%,觉得上语文课能带来快乐、滋润生命质量的占23%,觉得上课只是谋生手段的占68%,因上课不受欢迎而造成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占37%,对学生没有感情、没有职业快感和追求的占35%(上海市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马骉提供)。从这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职业精神受到了震荡,不少的教师有了职业倦怠情绪,且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也较为明显地存在着。近些年来,笔者与不少的语文教师、甚至是在学校在其当地还有不小名气的教师的交流接触中发现,他们也时不时地流露出倦怠情绪,比如说“对得起良心就好了”“对得起工资就好了”,又比如说“反正有职称也不能被聘用”“凭我的资历聘我是应该的”,又比如说“他上五级岗,让他把关好了”,也就是说,不少教师对单位里的竞聘上岗、岗位设置、绩效认定等做法存在较多的不理解和埋怨,总觉得这不公平那不公正。不能面对现实,一旦低聘,就觉得在同事和学生面前没有面子或没有尊严,甚至在学生面前难以抬头,中气不足,久而久之,精神不振。这一系列的情绪,反映到教学上,可能就是备课不认真,教学设计马虎,在课堂上没激情,不论学生学习状态如何,应付了事,上好上坏无所谓,从而直接负面影响了教学的效率。
  因此,在当前,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当务之急就是要优化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教师职业精神、提高教师职业水准、提升教师职业品味。“上好每堂常态课,做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应成为每个教师的天职梦想。
  第二,教师平时较少对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之中的学生提供精神养料,间接负面影响着教学效率。
  笔者常听到老师埋怨学生不会学语文,认为不少学生天生就不是学语文的料,说自己教学是如何的辛苦,学生考试成绩是怎样的差。班上有学困生,笔者不敢否认,但笔者想说地是,我们给与了这些学困生怎样的教育和帮助呢?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正处在发育阶段,他们是非常需要教师提供养料的,尤其是精神养料,这将会对学生的一生都起作用的。谈到这里,笔者觉得可以用《山鹰起飞了》的故事来启迪我们。故事是这样的:主人翁——学生刘勇写了一首诗《山鹰》,送给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赵老师看,被赵老师以“期中考试两门不及格,还写什么诗”“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理由不予评价。刘勇灰心而不甘心,将诗送给学校的杨老师看。杨老师看了诗后说:“很好!”杨老师对刘勇鼓励了一番,并指出了诗存在的缺点以及如何修改的意见。刘勇修改好诗歌后,再送给杨老师,杨老师为诗写了评语并将诗歌与评语寄给对山西的《语文报》。这次杨老师除了讲诗外,还和刘勇谈了也要学好其它学科的事,并且告诉刘勇赵老师的批评并无恶意,希望他能谅解赵老师。后来,诗歌《山鹰》发表了,刘勇得到了很大的鼓励。再后来,刘勇考上了大学,一只山鹰真的飞起来了。故事中的两位教师对学生的不同关注导致了不同的教育效果。相对赵老师而言,杨老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保护学生的尊严,及时给予学生精神养料。刘勇发展的结果也证明,教师的这种精神给与是富有成效的。同样的,笔者深信,任何一位得到教师精神养料的学生,其学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进步。我们也常听说某某学生为了感激某某教师的关心呵护而认真刻苦读书的故事。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说的“疾其师而隐其学,亲其师而信其道”,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的人尽了义务,就很快会和学的人发生很好的友谊”,讲的也是这样的道理。我们现在所说的教师要用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就应该做到让学生“亲”而不让学生“疾”,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极大的体现。反映到课堂教学,如果平时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养育,缺乏必要的良性沟通,学生就可能不爱听课,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甚至会做小动作、开小差,对学习有抵触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教师语文功底不厚实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调查显示,学生十分敬佩在语言学、文字学、文学、文章学、文化学等方面有良好功底的老师,他们给学生上课,学生很来劲。这样的老师给学生上课,能较好地显现高效率。笔者曾在福州聆听了著名语文教师郑桂华教学《安塞腰鼓》《双桅船》,程翔教学的《散步》《再别康桥》,禇树荣教学的《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赵谦翔教学的《池鹤》,他们都是借班上课,课课赢得学生的喝彩,也赢得几百名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以致使笔者和在座的听课教师为他们丰厚的母语文化积淀所折服,这真是有效率、高效率的语文课!反观一些功底薄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有时还会出现无效或负效的情况。今年春节前,某家长告诉笔者说其读小学的孩子语文考了98分,所扣的2分题是孩子给“——的舞姿”填写修饰词或定语时填了“优美”,因为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优雅”,还问笔者到底填“优美”行不行。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师教学难免要误人子弟。还有近日听了一节教学普希金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课,快结束课程时,老师问学生:“请说说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被欺骗的事,如果有是怎样对待的。”众生回答:“有!”老师说:“A同学,你说说看。”A同学:“我被妈妈欺骗,她答应给我买电脑,结果没有买。我只能相信以后会买。”老师说:“很好!就应该这样对待生活。B同学,你说说。”B同学:“我被同学骗走了一元钱,当时很伤心,现在想想,算了,相信他以后会还我的。”老师:“对!就应该这样坦然面对生活。同学们,看来大家学习这首诗还是很有收获的……”笔者感慨,这位老师昏昏,怎么可能让学生昭昭呢?教师语文底子薄,真的很难上出有效益的语文课。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在《孙绍振的草根精神——在福建母语教育中心成立暨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研究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生存方式的方向标,是安身立命之道,是专业素养的积累。有了这样的积累,教学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缺少这种专业素养,会使语文教师的话语权丢失,低头忙于非语文之事,甚至做与语文背道而驰的事。”看来,强化语文教师的继续学习,扎实语文功底,丰厚语文积淀,实在是件很重要的事。
  第四,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足,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影响教学效率。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周红五老师说:“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你知道他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喜欢玩什么游戏吗?你知道你的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吗?你知道他的家庭生活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并不爱,至少只是你自己所谓的爱,是一种以爱的名义进行的一种非爱行为。我们常说要教育学生,必须爱学生。我想我们先不要说爱,那太冠冕堂皇,如果你够了解你的学生,那么其实你已经具备教育学生的资格了。如果你不了解你的学生,就不要说自己是爱学生的了,那只是一种高调。”笔者认可其中的道理,其实在教学中确实需要较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做到努力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要求,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据说,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不轻易借班上课,如果要上课,他总要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学生的学情,哪怕是到在千里之外的学校上课,他也要这么去做,实在没有办法,也要让对方学校将所要教学班级的学生的作文本子寄给他,然后在作文本上研究这个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之后才到这个班级上语文公开课,他这样做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谁都知道,语文教学的备课,除了备教材、教法等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备学生,可是备学生的事却常常被忽略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剩下的当然就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在课堂教学上的结果很可能是满足了部分学生但也丢失了部分学生,做不到优劣得所,各取所需。看看那些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心中没有学生、不了解学生所致。
  综上所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千万不要忽视语文非教学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并加强非教学因素,语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会得到更大程度地提高。
  (邓民铿 福建省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366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78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