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而有据,万“辨”不离其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星

  2010年9月1日,四川省高中新课改全面实施。相较于东南沿海以及西北的一部分地区,这场课程改革之风似乎来得晚了一些,不过它已开启了教师对教学的新一轮挑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又应当如何进行教学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使其形成思辨能力,成为了历史教学的首要目的。
  一、历史思辨能力在新课标中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历史课改标准对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有人不禁要问,新课改下历史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在何处?
  然而,我们在考虑历史思辨能力重要性时,有一点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那就是,现在的学生直面的历史教材,通常是由历史教科书的编撰者在国家教委大纲的指导下,依据客观存在的史实,再加入人性的主观意志,从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打上了政治色彩的
  教学参考书。所以,有时在“史实”的基调上,学生看到的教材内容反而缺乏了一定的真实性。
  在此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从中学历史教材中不难看出,新课改下的《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依旧采用了“革命史观”来论述其性质和作用,在感情上对太平天国运动作了渲染的成分,夸大了其地位,使学生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缺乏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只知其正面,不知其负面。这让学生对中国农民战争问题的认识,始终处于一个较为模糊的状态。而“十年浩劫”的余毒至今也在点点滴滴地影响着教育。当原来本真的历史被赋予政治的外衣时,我们不得不对其中的文字进行反思。由此可见历史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二、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现状
  对于四川的多数教师来说,新课改的春风来得晚也突然,多数教师虽然明白了新课改的宗旨,但实际上仍然采用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结果就是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最后学生失去了历史的兴趣,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两年多时间里,实际上是很少有教师能贯彻其中的教学理念,我们的学生依然是课堂的“配角”,依然是一个只会“背历史”的“乖孩子”,不会置疑,缺乏思考,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后都是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谈不上人才,不过是考试的工具罢了。
  因而我们要让学生、教师深刻地明白历史思辨能力的作用。但是我们又应当如何培养历史思辨能力?
  三、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总结了以上内容后,我们可得出,所谓历史思辨能力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探寻历史史实真相,建构形成自我的历史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历史知识后,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突破历史事件表面,层层深入,并打破教材束缚,让学生有不同的史学见解,并鼓励学生向权威置疑,从而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置疑”绝非是随着自我意志的“瞎乱猜测”,而是要忠于“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原则,要做到“思而有据,万‘辨’不离
  其宗”。
  谈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在现有的教育资源下学生要如何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呢?诚然,学生直接接触史料以及最新学术动态的机会很少,因而这全然是考验一名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改给一些“啃教材”的老教师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可以说这场新课改改变了学生,也考验着教师。
  我们之所以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放于现行历史教学的首位,其最重要的也是受益于帕斯卡尔的那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新课改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把学生由一个接受者变成一个思想者。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又应该营造一个怎样的课堂呢?“课堂越封闭,教师交代的教学内容越多,学生主体性就发挥得越差”。因此,教师应适时地营造一个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既能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怀疑”,大胆“批判”,又能善于引导,做到教育有“度”。
  四、历史思辨能力体现的历史教育本质
  在此,我们不禁要思考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究竟体现了怎样
  的历史教学本质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得不回归到教育本身的问题上来。那么此刻我就不再对历史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做赘述了。我一直认为教育最难的不是如何教育出一个杰出的人才,而是通过最本真的教育还原最为本真的人性光辉。“人性有多复杂,历史便有多复杂”,教育也就有多复杂。人文学科不比自然科学,如果说科学技术可以“垄断、复制”,那么人的思想又怎样“复制、粘贴”呢?“一个国民对本国历史了解得越真实,他越容易对国家产生真实的情感。”因此,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面对的不是机器,塑造的也并非机体本身,而是思想及变幻莫测的人性。还历史本真面目是我们当代历史教师对史学的最好贡献。
  “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应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的需求来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
  (作者单位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西华师范大学历
  史文化学院2009级4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60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