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天祥 刘红霞

  摘 要:在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冯天祥(1961-),男,重庆万州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刘红霞(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编号:DGZY2011a14)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09-0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培养既懂得理论又拥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1]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繁荣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2]。然而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却面临诸多问题,在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多数学生既没有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也不能熟练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
  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有偏见,不自觉地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高中、职工技校、职业培训机构联系在一起,认为带有“职业”二字的学校都是垃圾学校。加之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分数很低,基本上是高考最低控制分数线左右的学生,因此,老百姓错误地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落榜生教育。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多是参照本科院校,或者是据阶段性社会需求而定。至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通常是闭门造车或套用其他学校的现有模式。导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前瞻性,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三)学生盲目选择专业。大多数学生选择专业不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也不管自身的喜好,而是选择那些相对容易的诸如经济管理、会计等专业,而机械、电子等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只有为数极少的学生报名,且这些专业的学生进校之后仍有部分申请转入文科专业学习。
  (四)生源较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收的学生多数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责任心不强,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国家却期望让他们成为各种技术能手;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力量。
  (五)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学研究包括“教”的研究与“学”的研究,而目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关于教育的研究,对“教”的方式方法讨论很多,对学生“学”的探讨较少,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的问题比“教”的问题还要具体。
  二、形成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教育的缺失
  中国的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人的思想变得非常现实。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差,没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斗志,浮躁,贪图享受,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2.我国企业一线的工人干活累,时间长,工资待遇差。而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不愿意到企业一线去工作。企业用工实践告诉我们,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技能,但是他们通常挑三拣四,做事讲条件。所以,许多企业宁愿选择能吃苦耐劳的农民工。
  3.中小学教育始终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学习成绩好一切都好的观念严重影响了社会对教育的评判标准。
  4.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严重背离。学校教育要求学生诚实守信,而人们在社会上往往因诚实守信而吃亏。
  (二)校企缺少交流与合作
  现在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与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这种合作大多停留在表面上,高职生到企业实训基本上还停留在参观的层面,企业根本不放心让这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高职院校不清楚社会的需求,企业不了解职业技术院校的实际,二者缺乏沟通与交流。
  (三)机制不健全
  市场用人机制不健全,分配制度不合理导致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约束条件多、工资报酬低,而从事管理的人员工作环境相对优越、时间相对灵活、约束条件相对较少、报酬相对较高,导致高职生不愿从事企业一线技术工作,学不能致用,浪费公共资源。
  (四)政策不够合理
  目前,技术工人相比科研、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低很多,工作条件要艰苦很多,工作环境要恶劣很多。导致优秀的人才都不去从事技术工作。虽然国家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高考最低控制线录取的杠杠就等于说学习较差的学生只能从事职业技术工作,低人一等。
  三、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
  要使我国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使得一些优秀人才自愿从事职业技术工作而放弃科研管理岗位,像报考公务员一样去考某些技术工种,到那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就能被真正重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必将大幅提升,中国的品牌也必将受到世界的尊重。
  (一)出台相应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职业技术院校与工厂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术院校,国家投资建设成中国职业教育的一本、二本,吸引高分段且热爱技术工作的学生到职业技术院校;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企业大量需要技术人员,同时宣传技术人员的待遇得到大量提高,引导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从事技术工作;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交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展示技术岗位有较高的待遇,让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愿意从事技术工作,同时要使这些从事技术工作的人与从事科研和管理的人员一样具有升迁、晋职的机会;要与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可以不断补充和更新职业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可以确定其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更有针对性,真正实现校企双赢而不是目前一厢情愿的局面。   (二)工厂企业要重视一线技术工人,工资报酬尽量倾斜一线技术人员。工厂企业的产品主要是由一线技术人员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的工资报酬就应该比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报酬适当提高,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种要使其工资待遇更具吸引力,直到使一些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才愿意到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工作为止。同时要接受一些具有职业技能的学生充实和改善技术人员的结构,提高效率;要将现有的技术工人送到职业技术院校或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要引进优秀的科研、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科研和管理水平,不断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要让科研人员参加实际技术操作,在实践中做科研,搞创新与发明,不要纸上谈兵。
  (三)合理设置专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各专业的招生人数。[3]要对工厂企业作广泛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具有一定弹性的招生计划,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确定都应该与企业相关部门想衔接,要限制一些市场需求量小、报考人数多的文科专业的人数,对市场需求量大且学习比较困难的工科专业要进行政策性倾斜,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学习这些专业并选择技术类工作岗位。同时要参考工业基础较好的国家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借鉴他们的专业设置,要有一定的弹性和前瞻性,因为社会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一些专业今天很走俏,但几年后可能变成冷门专业。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只是被动地跟着市场需求走的被动局面,将使职业技术教育永远落后于社会需求,说明我们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四)要选择引导学生学习的措施,鼓励创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对学生的一些有创意的思想、方法要鼓励与表扬,对学生的某些错误不宜直接批评但要及时更正这些错误,可以在肯定学生的想法的基础上,间接给出正确结果,要创造对每个同学都有成功的机会,督促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改革,如果不能施行全面变革也可以在局部问题上做一些变化,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给学生以示范和榜样。
  (五)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往往教学、实训任务比较重,一些青年教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没有时间作教学研究,过少考虑学生实际,只是消极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有敢于战胜困难的斗志,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其次可以采用如下措施:聘请职业教育专家,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员、技术能手参与教学、实践研究,指导青年教师;采用集体备课、说课的方式,让青年教师能快速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使教学有更好的针对性;采用课后交流的方式总结教学的经验,提高教学能力;从小处入手,积累教学成果,撰写教学研究或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采取有经验的老师作示范和青年教师进行公开教学的方式,激励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六)加大职业教育的科研投入。重视职业教育的具体表现就应该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加大职业教育的科研投入,要设立一定重点及专项课题,针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改变目前职业教育落后于企业需求的局面,使职业教育得到健康地、稳步地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研究的经费应该考虑到一线的教学研究人员,不能出现像国家科技项目那样只上不下的局面,因为再好的政策与计划都必须靠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来落实,一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提高,实施教学改革的计划就成为空谈。
  四、结语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如何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要改变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必须加强企业与职业技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必须改善一线技术人员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过长的局面,造成人人羡慕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出现竞争上岗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卫东.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启迪[J].中国成人教育,2006(3):101-103.
  [2]董超,张素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析[EB/OL].www.ytvc.com.cn/xzjigou/xb/.
  [3]冯天祥.高等职业教育的症结与对策—以东莞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2):93-94.
  责任编辑 夏焕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031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