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徐州汉文化研究三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桂云 刘照建

  近年来,徐州汉文化研究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考古工作者辛勤发掘,不断推出新的发现,学者们潜心认真研究,高见宏论叠出,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更有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相继成立的研究机构有徐州市两汉研究会、汉文化研究所、沛县汉文化研究会等学术机构和团体,进一步推动徐州汉文化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徐州汉文化品牌日益凸现。但是我们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对徐州汉文化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和偏差,甚至是错误的提法,而这些问题又十分重要,对于徐州汉文化下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搞清楚这些问题,恐怕再新颖的见解也是沙中堆塔,再宏大的理论也是空中楼阁,汉文化研究更不可能走向更高层面,为此笔者针对近年来常见的几种流行的说法作一讨论。
  一、“徐州是汉文化发源地”质疑
  当前较流行的提法是徐州为高祖故里、汉文化发源地,汉高祖刘邦出生于丰县,曾在沛县任泗水亭长,所以说徐州是高祖故里诚然不谬,这也早已得到一致认可,然而徐州是汉文化发源地一说则值得商榷,虽然汉代徐州经济文化发达,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但这与汉文化发源地不能划等号,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汉文化和文化发源地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
  文化在考古学上的概念是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1]。文化发源地指某一种文化在某一区域萌芽产生后,形成这一文化基本要素的内核,然后随着时间的发展,该文化向该区域以外的其他地方转移并扩散,一般把这种文化起初产生的地方称为发源地。这种提法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初期较常用,因为这一时期文化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在石器时代,甚至以某一文化产生地作为这一文化的命名,如周口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较晚的文化一般则以族属来命名,这种常见的称呼如秦文化、周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即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中各方面的成就总和,包括物质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记录所提及的各个方面,这些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以秦文化为例,秦原是甘肃陇东一带的民族,秦人在此生活生产,创造形成自己的军事、礼制,养成独特的风俗习惯,经过六世的经营,最后在秦始皇时代统一全国,基于此,我们说甘肃陇东是秦文化的发源地,这一般没有疑义。周文化在周原形成,周原位于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北部,《诗经·公刘》有详细记载,周人的首领古公父约于公元前12世纪末或前11世纪初,自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即使在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于丰后,这里仍然是周人的重要的政治中心,后来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宫殿、宗庙建筑遗址、手工业作坊、铜器窖藏、甲骨、墓葬等,学者一般都认同周原是周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我们认为历史时期文化发源地一般是指一个王朝兴起于斯,或以此为据点,创造形成基本的文化雏形,诸如礼仪制度等一系列框架内核,然后向周围扩散传播文化的源头地。
  按照如此思路,我们看刘邦早期在徐州地区是否也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呢,尤其是汉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否已经产生并形成了呢?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前,在徐州的活动情况是:“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亭上吏无所不狎侮。”(《汉书·高帝纪》)甚至还有许多负面记载,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史记·项羽本纪》)可见刘邦在徐州期间文化上并没有经营创新,几乎在文化上毫无建树,也尚未形成汉文化的基本内核,相反倒有不少关于刘邦对文化亵渎的记载,因此徐州并不是两汉文化的源头,徐州只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或发迹地,这一时期刘邦结交的文人谋士、英雄豪杰,如萧何、曹参、王陵、周勃、樊哙、灌婴等在推翻秦朝统治和楚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朝建立后,这些人多又成为其政权的核心人物,故现在沛县还有“五里三诸侯”的传说。因此我们认为徐州是汉文化发源地之说不科学,但可以说徐州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或发迹地,则较为合乎实际。
  事实上汉文化内涵丰富,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内容,广义指中华民族所创造一切文化的的泛称,狭义一般则指两汉期间留存物质和精神遗存的总和,它包括两汉都城西安、洛阳的京城文化和遍布全国的诸侯方国的一切文化。俞伟超先生对此曾有精辟论述[2],汉文化构成和来源非常广泛,汉王朝建立之初,制度上承秦沐楚,深受楚文化和秦文化影响,囊括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诸文化的总和。刘邦虽然建立汉朝政权,但是对文化的贡献更多的是整理归纳,拿来为自己所用,可以说在汉文化里,既有先秦中原文化的因素,也有楚文化的因素,当然还有其他文化的因素。今天发现于徐州地区的汉文化仅仅是西汉时期诸侯封国楚国、东汉时期彭城国的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总和,显然不能涵盖汉文化的全貌,只是狭义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能说是汉文化的区域文化,姑且称之为“徐州汉文化”,与当时其他封国梁、吴、齐、鲁等诸侯国所创造的文化一样,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因此无论广义和狭义上的汉文化,均不是在徐州地区萌芽产生,徐州是汉文化发源地的说法不准确。其实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后来的文化都深深植根于前朝创造的文化之中,尤其进入封建社会后,文化面貌整体上逐渐趋同,一般不在提文化发源地这种说法,正如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但今人不会说安徽凤阳是明文化发源地。
  当然由于徐州地处黄淮平原,地理条件优越,汉代城市人口众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时至今日在徐州境内留下了丰富的汉代遗存,诸如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精美绝伦,誉满中外,被称为汉代三绝,数量规模十分可观,在全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甚至有些新兴事物都是由当时楚国兴起,然后向全国传播的[3],因此说“汉文化看徐州”无可非议(下文将详细论述),但是不能说徐州是汉文化发源地。
  二、徐州汉文化不是墓文化
  当前一部分汉墓已被规划建设成旅游景点,吸引了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徐州汉文化已闻名遐迩,成为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亮丽的名片,然而就在徐州汉文化影响逐步扩大的时候,我们也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如有些人所言:徐州汉文化不过是墓文化罢了,不值得大张旗鼓的宣传,对此我们委实不敢苟同。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墓葬与文化的关系密切相连,墓葬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墓葬包含内容丰富,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一座保存完好的墓葬,就是一座埋藏在地下的博物馆,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礼仪和风俗习惯,通过对墓葬本身和墓内出土文物的研究,能够了解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由于古代人“事死如生”,在将死者埋入地下时,多随葬大量的各种物品,尤其是统治者特殊的地位,拥有支配一切的权利,在生前修筑精美的墓葬,死后将大量随葬品带入地下,今天我们看到的精美的文物,绝大多数都是墓内出土,在大型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即使是专业人士也以能够找到墓葬为主要目的,一方面墓葬能够出土精美的文物,另一方面墓葬蕴涵信息丰富,能够充分展现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原状。
  徐州作为大汉王朝的发迹地,刘邦和一般文武大臣都从此走上历史舞台,徐州在西汉一代有其它地方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自然享有其它地区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如减免赋税)。其次,由于徐州地处黄淮平原,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经济文化一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汉高祖遂将同父异母弟刘交封于彭城,公元前201年高祖以韩信谋反为由,“废楚王信,囚之,分其地为两国……立刘贾以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高祖弟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汉书·楚元王传》)这样西汉时期徐州地区的封国就是以刘交为楚王的楚国,并世代延续相传12代,虽中间支系有变化,但均为同姓楚王。按照汉代制度,诸侯有封地者,死后葬于封地,这些分封于徐州境内诸侯王,均应该葬于徐州地域范围内,目前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已经发现发掘8处16座楚王及王后墓,它们分别是:楚王山2座,狮子山2座、驮篮山2座、北洞山2座、龟山2座、东洞山3座、南洞山2座、卧牛山1座[4]。这些楚王陵墓制式独特,形成完整序列,出土文物精美,多处楚王陵墓的发现发掘,对于复原研究西汉楚国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墓葬选址特点反映当时楚国的风俗理念、礼仪制度,墓葬建筑的规划、设计、开凿、防护等建筑技术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土的大批印章封泥,则清晰地反映楚国宫廷和地方的职官制度,尤其是出土的漆器、陶器、瓷器、玉器、竹木器等各类文物,更是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生动体现。当文献记载不足和地面文物无存的时候,埋葬在地下的徐州汉墓则全面而深刻的体现了徐州汉文化内容,为我们了解汉代徐州开辟一个便捷之门,正如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所言:“如果把永远逝去的古代生活比作历史河流上的船,那么古墓就是这只船在水中的倒影,当地面的风物因天灾人祸而消失,幽暗的地下世界则为我们保存着祖先的生活和思想。”这一系列楚王墓葬的发掘,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立体的西汉楚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貌,充分展现了汉代徐州的各个方面,所以墓葬文化仅仅是徐州汉文化的一个方面,决不能将墓文化等同于汉文化。
  徐州汉墓是徐州汉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当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先人们留给我们丰厚的馈赠,一系列徐州汉墓的发掘,揭露了徐州2000年前的辉煌盛况,全面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全貌,因此到徐州看汉墓,实际上是进行一次汉代历史文化旅游,当我们进入墓室,看到精美绝伦的文物时,仿佛看到祖先智慧的灵光在闪耀,又怎能认为它仅仅是一座死气沉沉的墓穴呢。到埃及看金字塔,实际是法老的陵墓,但是我们看到是气象万千的尼罗河文明,不会有人说看到仅仅是埃及的墓文化而已。参观秦始皇兵马俑,人们领略的是秦帝国的千年风采,没有人说不过是几个泥人罢了。今天到徐州看汉文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汉文化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名片。
  三、“汉文化看徐州”的讨论
  关于“汉文化看徐州”提法,近年来引起较大争论,一些学者出于对家乡文化建设的热爱关心,纷纷撰写文章,力求探讨清楚这个问题,这确实非常必要和急需,如果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徐州历史文化特色是什么,我们在徐州历史文化建设中将失去目标和方向,在具体工作中将会对历史文化名城徐州造成不应有的毁坏和不必要的破坏,甚至有可能丢掉真的,保护的却是一些假的、无趣的东西。因此笔者在此不吝笔墨对“汉文化看徐州”提法的科学性略作讨论。
  有人认为,徐州地区的汉文化不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远不能与全国其他地方诸如两汉帝都的西安、洛阳相提并论,“汉文化看徐州”提法,将会引起西安、洛阳等城市的不满[5]。其实这是一个缺乏常识的误解。一个地区文化遗存的多少,与该地区行政级别的高低和行政范围的大小不成比例,而与该地区历史上是否有丰富发达的文化,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不被毁坏有密切关系,两者缺一不可,阿房宫、圆明园何其盛也,但是由于战争的破坏,今天留下的只有废墟,相反在偏僻边远的地区照样会产生象平遥、丽江古城这样闻名遐迩的世界遗产。即使唐宋以来建都于徐州,但徐州地区今天也不会有丰富多彩的唐宋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因为明清以来徐州多次受大水淹城,泥沙淤积达5米左右,所有遗存都深埋于地下,因此绝不能以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区分文化遗存的多寡。西安作为汉代都城,汉文化遗存虽然丰富,但都埋在地下没有发掘,也许有一天,任何一座帝陵的打开,所发现的文物可能是徐州所有汉墓出土文物的总和,徐州汉文化将顿时黯然无光。但是就目前而言,徐州汉文化遗存的总量和规模都是全国第一,汉文化研究者认为,做汉代考古应该到徐州去,可见对徐州汉文化的推宠。
  如果“汉文化看徐州”提法有些勉强的话,那么我们试把“汉文化看徐州”换成“汉文化看某地”,放眼全国能否找到一个能够替代徐州的城市呢。陕西有大量的汉代文物遗存,单是西汉帝陵就有11座[6],座座高大巍峨,如果打开任何一座,都将令世界震惊,省会西安是帝都,汉文化肯定与西安的名字联系到一起,但是遗憾的是,西安甚至陕西境内,大量的汉代文物都埋藏于地下,人们无缘一见,11座帝陵无一座发掘,人们去陕西,仅仅看到11座巨大的黄土堆,没有什么观赏性可言,至于长安宫殿区遗址,外行人仅仅看到一堆黄土,如果没有专家讲解,人们根本看不出名堂,已经发掘的汉景帝阳陵陪葬坑,并建成陈列馆对外开放,但展出的仅仅是一部分小陶俑,汉文化的数量和规模不能与徐州同日而语。国内其他汉文化集中和较有名气的地方,其文物遗存的数量和质量和徐州也无法比拟,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取代徐州。   我们说“汉文化看徐州”着眼点是看,强调的是现实性和存在性,如果仅仅是文献记载或传说中有发达的文化,却津津乐道的话,那只能是回忆和自慰罢了,像阿Q那样只知道说我们祖先如何如何。汉文化看徐州的着眼点是“看”,即现实存在的,而不是藏在地下,如果说汉文化“藏”西安,倒也合情合理,但是落实到“看”,西安确实逊色不少,值得一看的地方委实不多。笔者因为工作关系,曾经不止一次的去西安参观考察,西安未开放和已经开放的汉文化景点,已发掘和正发掘的汉代考古遗存工地,我都看过不少处,两相比较我认为“汉文化看徐州”无可置疑。至于国内的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广州汉墓、永城汉墓等多处影响较大的汉代墓葬,这些墓葬规模确实很大,但均为单体墓葬,有的墓内文物还被盗掘一空,都无法与徐州汉文化相提并论,徐州不仅有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汉墓(大型楚王(后)陵墓16座,中小型汉墓1 000余座),还有画像石、兵马俑、以及数不清的汉代文物精品,种类繁多,阵容庞大,构成灿烂多姿的汉文化,所有来徐州参观过的人,都会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对徐州汉文化留下深刻印象,不会有人怀疑“汉文化看徐州”的说法。
  在徐州诸多历史文化景点中,过去有人提倡应大力打造彭祖文化、东坡文化,可是彭祖园的彭祖像是虚无飘渺的想象,云龙山公园关盼盼早已灰飞湮灭,苏东坡的黄楼也是后人重新建设的假古董,就是确实存在的东坡石床,有极强的文化象征意义,但是如果用来承载徐州历史文化显然有些欠妥,均不足以代表徐州,相反对于汉代相关的文物古迹,稍一列举,即数量众多,且囊括汉代文化之精华,具有无与伦比的观赏性,即使是项羽的戏马台,也应列入汉文化的范畴,因为此时项羽的西楚并非战国之楚,实际是已经进入汉,汉朝纪年开始于公元前206年。这自然引入下一个话题,也是人们长期津津乐道的话题,徐州的历史文化的定位,究竟是楚汉文化还是两汉文化。
  有人认为徐州两汉文化不具有代表性,在否定“汉文化看徐州”后,进而抛出“楚汉文化看徐州”的提法[5],甚至在“楚汉文化”的基础上,还有“三楚文化”的提法[7],这些提法都非常新颖,体现对徐州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热爱,但是对楚文化源流却缺乏基本了解。楚文化是楚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发源于荆山一代,立国于周初,始封者是熊绎,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才从氏族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公元前8世纪崛起,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领土一度扩大到几乎南半个中国,东至江苏、浙江沿海,南至湖南南部,北至河南中部、中北部、山东南部,西至四川东部。楚建国800余年,在中国南方创造了很高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恢诡谲怪的楚文化是南方文化的表率,它与恢弘厚实、谨严端庄中原文化,一南一北,交融互长,共同构筑了华夏文明的主旋律。近年来,在湖北的江陵、当阳、襄樊、宜城、黄岗发现发掘了大量楚墓,同时在河南的淅川、睢阳、固始,湖南、益阳、长沙、湘乡、资兴、溆浦,安徽的寿县、长丰等地也都发现一些重要楚墓[8]。学者们在发现大量楚墓的基础上,提出了楚文化的概念,虽然在湖南、河南和安徽发现楚文化遗存较多,但是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近年来湖北发掘了5 000余座楚墓,湖北省博物馆不仅是收藏楚文物最多的单位,而且是楚文化研究的重镇,为更好地宣传普及楚文化,展示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湖北省博物馆特新建场馆举办楚文化展,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辉煌的成就。相反到目前为止,徐州地区尚未发现一处楚墓,仅仅是有一点楚郢爰出土[9],到徐州看什么楚文化呢。楚文化的中心在湖北形成和发展,如果提“汉文化看徐州”引起洛阳、西安不高兴的话,那么再提“楚汉文化看徐州”,岂不是也引起湖北的不满么,因为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与徐州一点关系也没有,徐州在历史上属楚的时间较短,即使存在楚文化也仅仅是楚之边缘文化。
  相反,徐州近年来发现发掘了大中小型汉墓成千座,出土文物数以万计,墓葬结构复杂,墓内文物精美,具有无与伦比的观赏性,“汉文化看徐州”可谓名副其实。我们从徐州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也能得到证实,徐州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陈列馆,它以实物的形式,清晰展示了徐州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整个展览共有7个展厅,除去第一展厅展览是汉代以前,最后一个展厅展览汉代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外,其余5个厅全是汉代文物陈列,整个陈列呈枣核状,中间大,两头小[10],中间大的是汉文化陈列,生动体现了汉文化是徐州历史文化主体,“楚汉文化看徐州”提法委实不当。
  “汉文化看徐州”一说,固然是提议者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但确实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反映,要知道这句话当初并非是专业人士提出,而是民间人士所首倡,早在提出之日,甚至遭到专业人士的耻笑和反对,但正是非专业人士提出,恰恰才说明汉文化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这说明汉文化的数量和规模在普通人心中产生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事实上已经足以形成“汉文化看徐州”局面,正是这种自发的而不是专家的话语,反映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才是对汉文化状况的真实性的准确反映。遗憾的是这种认同范围小,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这种认同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当前,徐州汉文化已不具备唯一性,与世界文化遗产要求相比,显然已存在巨大的不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徐州汉文化的典型性和完整性在全国范围内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我们应着眼于将徐州汉文化做大做强,进而申报世界遗产,扩大徐州汉文化在海内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把汉文化打造成徐州名城的商标和名片,让徐州汉文化成为天下人之汉文化,让徐州以汉文化之城的形象从诸多钢筋水泥之城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J].考古,1959,(4).
  [2]俞伟超.汉代诸侯王墓与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兼论“周制”、“汉制”与“晋制”的三阶段性[C]//先秦两汉考古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刘照建.徐州地区大型崖洞墓初步研究[J].东南文化,2004,(5).
  [4]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制度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6).
  [5]胡存英.试论“楚汉文化看徐州”[N].徐州日报,2003-01-20.
  [6]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7]陈树德.汉文化楚汉文化三楚文化—关于徐州历史文化建设的思考[C]//两汉文化研究:第3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8]郭德维.楚系墓葬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9]邱永生.江苏徐州出土郢爰金币[J].中国钱币,1991,(4).
  [10]陈浩.语言的编织—徐州博物馆陈列艺术漫谈[J].东南文化,2001,(5).摘 要:近年来,徐州汉文化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和偏差,虽然徐州汉代文物遗存丰富,但徐州不是汉文化发源地,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或发迹地;虽然徐州汉墓数量众多,但徐州汉文化不是墓文化,“汉文化看徐州”无可置疑。
  关键词:徐州;汉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49-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075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