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渔父》备课所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洪宾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解决教材重难点及教学方法等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为主旨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它是和讲课旗鼓相当的重要环节。但是,很遗憾,该环节在许多学校并没有获得到足够的重视。讲课水平和讲课效果是大多数学校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大家只看你怎样讲课,没有人关心你怎样备课。备课(除了集体备课),已成为教师的“私人行为”。当然,存在即合理,这种现象必然也有其合理的一面,不再赘述。既然如此,作为教师,就应该为自己的“私人行为”负责。因此,研究备课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
  有人说,讲课靠技巧,而备课靠力气。但是如果备课单凭力气的话,这对一个教师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直以来,教材、教参、课件、学案,是笔者备课的主要工具。然而,“大剂量”的知识,如果没有思考与创新,无异于知识的搬运工,长此以往,自己要么变成“非我”,要么变成“空壳”。
  备好课不见得就能讲出一节非常精彩的课,但如果备不好课就绝不会讲出精彩的课。《渔父》是我校语文教研组组织的非常平常的一次公开课,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讲课的备课过程较之讲课过程给笔者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备课,让笔者获益匪浅。在这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考的快乐。
  《渔父》一文篇幅较短。大家知道,越是短文往往越难教,而且这篇文章的教参内容非常单薄,很多内容都得靠老师自己琢磨。于是笔者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自己用心阅读并背过全文。
  背过全文,并有感情地朗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只有背过全文,融入课文的情境,才能体会课文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才会涌入脑海。
  第二,思考问题: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渔父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
  明确: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具有高洁傲岸和特立独行品性的人;本文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是一位超然遁世的隐者,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渔父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但作者并没有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
  第三,拓展: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两人对后世知识分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四,反躬自问: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有哪些需要掌握的地方?
  明确:字词和文言知识应该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地方,本文的名言警句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地方。而这些大部分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
  第五,思考:学生会有哪些疑问?哪些地方他们会有不同意见?
  明确:学生可能会问:“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沧浪之水比喻社会状况,“水清”、“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濯吾缨”、“濯吾足”是根据水的状况而定的,这是一种灵活的生存方式,诗意地表达了渔父随遇而安、知天达命的处世哲学。
  学生还可能问“餔其糟”的“糟”,课下注释解释为:酒糟。那什么是酒糟?酒糟能吃吗?
  明确:酒糟很明显是不能吃的。本着对课下注释持怀疑态度,所以笔者认为“糟”解释为“糟酒”更为合适,即未经过滤的酒。
  学生们对屈原的死到底值不值得这一问题可能会有讨论。
  这时,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最补充公孙杵臼、程婴及谭嗣同、康有为的故事作结。
  第六、思考:学生感兴趣的授课形式有哪些?
  明确:诵读、对读、演读,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把本文改编成小小说是不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第七、思考:本课的授课过程应该怎么安排?板书怎么处理?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个问题的安排对本课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明确:以诵读为主线,第一步解决基础知识,第二步掌握人物形象,第三步讨论人生选择的意义,第四步检查本文的背诵。作业:改编本文为小小说。
  以上是笔者在准备《渔父》一文教学时的一些做法,第一点是对自己本身的充实,第二点、第三点、第七点是对教材的准备,第四点到第六点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备。有了这些准备,笔者对《渔父》这一课的教学有了底气,上课时也从容了不少。
  感受:上完这节课后,笔者发现,虽然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独立的思考与认真的准备能让课堂教学更加成熟,更有效率。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可以说,课前的准备是没有顶限的,教学的艺术也是没有止境的,只有认真备教材,认真备学情,才能在教学这方天地中获得更大的舞台。
  (王洪宾 东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附属中学 2570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103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