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晓跃

  摘 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强调:数学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新型教学模式;创新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是从对问题惊讶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出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创新热情。因此,课堂上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不拘泥于常规的教学程序,有意设置问题情境。如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圆柱体容器中水的体积,怎么办?(学生很快想出:将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测量计算);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怎么办?(捏成长方体后,再计算);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浸入水中,通过排出水的体积求出);要求校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学生面面相觑,面露难色,但心中却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时,不用教师强调,学生就会自觉的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以便解决问题。因此,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组织学习材料,层层设问,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索和创新。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是灌输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机械记忆多,深刻理解少,单向交流多,集体讨论少,严重束缚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课程改革要求变教师的讲解为中心为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形成,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讨、归纳和总结。教师要少讲一些,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发思维动机,让学生自主、积极地思维,为学生地创新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
  1.精心设计问题,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在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能利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马上被激发出来,每个人都投入到紧张的“创造‘活动中来,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的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有的把一个等腰三角形沿高对剪再拼成一个长方形来推导。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激发和培养。
  2.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在合作讨论中表现自己的创新才能
  小组合作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使思维异常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讨论也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她能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特别有时小组之间的讨论变成了全班的大讨论、甚至互相争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如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可以知道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近似平行四边形、近似三角形都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各人在交流讨论中表现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3.精心设计练习,在练习中培养思维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有思考性的练习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练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讲求实效,讲求梯度,讲求形式,要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这道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结果学生一共想出了7种解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倡导自主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重视过程教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大特征。数学活动过程是学生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联系,体会探索知识之间前后联系、相互衔接的内在规律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注重概念、法则、公式的死记硬背,喜欢套用公式、例题机械模仿的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探索性学习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当学生列出5×10这个式子后,教师并没有急于讲解课本中的算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结果学生商量后得出:将原题变成10×5;5×1=5,再添个0;直接在5后面添个0;5×9=45,45+5=50等多种算法。这样学生不但找到了口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解题探索的过程中,创新潜能得到不断的开发。
  总之,科学的创新每日每时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在改变着教育,改变着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动脑,善于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更好的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124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