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的编排问题和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芸

  摘 要: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晚居湘西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王氏于明亡后遁迹深山,始终未剃发,表现了其坚卓的民族气节。其学术思想又发展了我国传统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固论诗也以意为主,重在兴、观、群、怨,反对雕琢拟古。《姜斋诗话》在理论批评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著作对于诗的情与景互生互藏的辩证关系,对于诗的特点等都有精湛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是简要概述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的编排问题和关于几点问题的思考,对于后面的读者了解这部著作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王夫之 编排 现状
  我国明清之际,论诗之风极盛,一时论诗专著繁多,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就是其中之一。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后半生隐居湘西石船山,潜心翰墨达四十年,著述颇丰。他是明清间著名的文学家和文艺批评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合称为“清初三大儒”。
  诗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论诗文体。狭义的诗话是指诗歌的话本,即关于诗歌的故事。广义的诗话是指诗歌的评论样式,崛起于北宋,是中国古代诗歌体制特别是唐代律诗高度发展的产物,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原有的格局,是中国古代评论诗歌、诗人、诗派,记录诗人议论、事迹的著作。写作诗话之风,始于宋代,明、清两代作者也很多。如《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辑集了历代重要诗话著作。清代诗话在理论批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王夫之论诗的著作,有《绎诗》一卷,《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一卷,及《南窗漫录》一卷。近人丁福保汇辑《清诗话》,仅撮其前两书的部分材料,编成《姜斋诗话》,收入《清诗话》中,且为这一佳作之压卷篇。在阅读了《清诗话》和《姜斋诗话笺注》中关于版本的简介后,笔者发现两个本子上的说法有些不同。《清诗话》中记载《船山遗书》中无《姜斋诗话》的题目。王夫之论诗的著作,有《诗译》一卷、《夕堂永日绪论》内篇一卷及《南窗漫录》一卷。《夕堂永日绪论》分内外二篇,内篇论诗,外篇论时文,所以后来只选入了内篇。王启原辑《谈艺珠业》就只有《诗译》一卷、《夕堂永日绪论》内篇一卷。今天的《姜斋诗话》在此基础上从《船山遗书》中补辑《南窗琐记》一卷,合成三卷。故《清诗话》为二卷,现在的本子是三卷。但是,无论如何编排,编者都是主要考虑《姜斋诗话》是论诗之作这一前提。《清诗话》中认为王氏《古诗评选》、《唐诗评选》及《明诗评选》这些书中也有论诗之语,如果一并辑入,那就更完备了,笔者个人也比较赞同。
  一、关于书中对作者的评价
  《清诗话》和《姜斋诗话笺注》对于作者的评价十分地中肯,观点比较统一。其中都提到王夫之是一位有着“坚卓的民族气节”的文学家和文艺批评家。在明亡后他不忘故国,留发隐居深山,潜心翰墨达四十年,著述甚丰。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爱国”一词的内涵,让人十分敬佩。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笔者没有找到《姜斋诗话》的提要,笔者猜想这可能是他的行为不被当时的清政府认同的体现。他的作品是在他死后才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但笔者相信,只有当一位作家或学者有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后,他才能真正创作出好的作品,才能感染人、影响人。
  王夫之学术成就精深博大,他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并阐发其精华,不仅在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论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在心理学思想方面也是“推故而别致其新”,达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阶段。王夫之著述有100多种,400余卷。其中论及心理学思想较多的,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尚书引义》、《四书训义》等。论诗的创作有《姜斋诗集》传世,而在诗的选本方面,著有《古诗评选》、《唐诗评选》和《明诗评选》等书。至於诗话,后人则将《师译》、《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合编而成《姜斋诗话》。《姜斋诗话》是王夫之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理论价值。他强调身之所历,目之所见;诗歌必须重情重意,情景交融。同时他还提出了“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的理论和“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等思想。这些观点对明代前、后七子和竟陵派的批评尤其激烈,对于清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现阶段《姜斋诗话》学术研究中的状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为王夫之诗学理论研究的第一个阶段。现存最早的一篇文章是悟愚的《再论船山诗学》,发表于1928年6月3日《天津益世报》。较早的专论文章还有中谦《谈王船山之诗话》(发表于1938年7月9日《庸报》)、陈钟凡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年版)、方孝岳先生《中国文学批评》(1934年版)、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1946年版)以及郭绍虞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1947年版),这些书中都有专节介绍王夫之诗学的理论。这些前辈学者在本学科奠基性的构架中,从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纵向发展的角度,对王夫之的诗学理论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六十年代,陈友琴《关于王夫之的诗论》(《人民日报》,1962)、羊春秋《〈姜斋诗话〉中论自然景物的描写》(《文艺报》1963年4期)等影响较大。
  八十年代开始至今,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王夫之诗学理论的研究进入了发展成熟期。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首先体现在几部重要的批评史著作中。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和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有关王夫之诗论的专节在很多方面比三、四十年代的几部同类著作有所突破。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戴宏森《姜斋诗话笺注》,这标志着对王夫之诗论著作的整理校注也有了新的进展。在论文方面,从各个方面对王夫之诗论进行了专题探讨,成就突出。学术界目前对王夫之的学术著作比较关注,研究成果较多。在做这个题目时,笔者阅读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论文:   这些论文从王夫之思想的各个方面进行论述,各持一家之言,但是在某些方面却比较一致。如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王夫之诗论中论述诗歌创作的部分是其诗学中最精彩最重要的内容。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主要集中在情景关系论、现量说和意势关系这三个重要的美学命题上。王夫之诗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抒情诗,这就决定了情景关系在其诗论中必然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对研究者而言,中国自唐以来的历代诗论就有对情景关系极力推崇的传统,也由于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著名论断及“境界”说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在对王夫之诗学情景论的长期探讨研究中,学术界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一是情景关系在王夫之诗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问题。二是肯定了王夫之对情景说的几点贡献:1.把“景”的概念扩大到不仅指自然景物之“景”,也指社会现实生活之“景”;2.对情景交融说的认识比前人更深入一层,他对情景交融说的三分:情中景、景中情、情景妙合无垠,这对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及其境界说有直接的影响。王夫之的“现量”说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在艺术思维上的直觉特征,而且明确指出直觉思维的客观基础是诗人亲身从生活现实中得到的真实感受。同时,王船山“现量”说肯定了艺术直觉中感性与理性是相互联系的。这两点是王夫之对传统艺术直觉思维的改造。蒋凡、郁沅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中认为,王夫之现量说是在掌握意象创造中所特有的审美观照、艺术直觉、灵感等艺术规律后,对诗歌创造中意象的生成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因此,现量说是比“情景相生”论更深层次的阐释。
  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除了情景关系和现量说之外,意势关系也是学术界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对意势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对意和势这两个范畴及二者关系的诠释上,并在诠释中表达出对王夫之关于诗歌创作这一理论的理解。“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姜斋诗话》),王夫之在《古诗评选》卷四中说:“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王夫之所赞同的“意犹帅也”的“意”是指诗人即事漫兴、兴会神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审美心理。即以情感为中介,积淀着深层次理性内容的思维。曹毓生认为“意”是审美意象内部结构中情与理相结合的“意”。张少康认为“意”是作品中和象相结合的“意”。三人观点大致相同。
  总之,王夫之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位富有创见的大师,其学术成就精深博大、著述丰富,但全部著作生前均未刊布,也是因为他身遭国变。其晚年著《读通鉴论》和《宋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远见卓识。其诗论的理论内涵,在清代诗话理论批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只有认真阅读全书后才能很好地把握书中的理论,真正认识作者其人。
  参考文献:
  [1]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崔海峰.王夫之诗学范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简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4]周乃昌.中国古典文学概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5]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6]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编.复旦大学2000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宋芸 四川阿坝师范专科学校 623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142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