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问题做了深刻分析,以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能力;经验;做法
  近些年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已取得重大成绩,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做到大学生充分就业、合理就业,不仅需要高等院校在就业工作上更新观念,加强指导,还需要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进一步加深认识、理性思考,切实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就业能力作为欧洲共同体使用的术语,被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0)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1]。Thijssen建议将现存的就业能力的定义分为三个层面:核心定义、拓宽定义和全包含定义。核心定义是指能够成功取得工作的只与劳动者本身能力有关的个体潜力。拓宽的就业能力定义不仅包含核心定义的个体潜力,还结合成功获得工作的意愿及能力。在全包含定义中,就业能力除了包括全部个体特征以外,还包括可能会影响到劳动者就业能力的环境因素和客观现实[2]。国内最早较为详细论述“就业能力”的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3]。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相对于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的组合,它通过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总的就业现状分析
  为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里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结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趋稳的基
  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在2008年,大学毕业生总数为567万,就业率约为86%;2009年大学毕业生总数为611万,就业率约为68%[3];2010年高校毕业生630余万人,就业率为72.2%;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60万人,就业率为90.6%;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较之2011年上涨21万人,就业率却降低了0.4个百分点,截止到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逼近70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供需失衡。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人数不断迅猛增长,其数量将远远超过空缺岗位的数量。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
  2.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与社会实践脱节。
  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设置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另外,高校仍然沿袭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造成很多学生只重理论,轻实践。尽管近年各高校开始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课程,但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所学专业在实际中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说到这一点,其实除了校方,学生也要负有一定的责任,学生自己没有主动做好与社会的对接。
  3.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相对闭塞。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和报考公务员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是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大学生所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高校应加快教学改革,增强服务意识
  首先,高校要加强教学改革,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发展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专业导师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社会实践,使其尽早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学校要发展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出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次,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明确本专业应该掌握的必备知识、本专业的应用领域及本专业现在所处的行业发展现状,使其能够从多渠道多方位了解本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有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分别指导,比如对以毕业后直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应该给予较多的实践机会,对于以学术为导向的学生要让其真正了解继续深造的目的及意义,要将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成为一个体系,让其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
  最后,高校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部门的服务作用,建立便利的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准确的相关就业信息;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多开展就业职前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求职本领。在就职前培训活动中应重点培养大学生自我剖析能力,职业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求职匹配能力,求职策略能力,制作简历及面试技能,使之能从容面对用人单位的种种要求。
  (二)大学生应调整就业心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求职和就业心态,以更谦虚和务实的态度去求职、工作。就业考虑的不应该仅仅是待遇问题、工作地点及工作环境问题,应该把侧重点放在你在本份工作中能够学到什么,能够掌握多少对你将来发展有用的经验财富。
  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特色与专业特色,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一个初步的规划。对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付诸行动,用实际行动去实施自己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能带有被迫感。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新时代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较难解决而又必须认真对待并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但关系到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一庞大的工程,需要学校、政府部门、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单独依靠某一个方面不可能奏效,必须协调好各个方面力量,共度难关。
  参考文献
  [1] 徐中意.澳大利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报告的经验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55-158.
  [2] 崔畅,林娅琪.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对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5:130-131.
  [3] 高校毕业率已经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415万人落实去向[N],科技日报,2009-07-14,第七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152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