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督教音乐与信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中世纪”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指从古罗马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这中间长达千年的历史,即“中间的世纪”。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期,以基督教的至高无上统治为标志性特点,而在基督教影响之下的中世纪音乐也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并且源远流长,影响至今。
  【关键词】中世纪 基督教音乐 宗教 信仰
  信,信奉。仰,仰慕。信仰一词,常指代超脱于现实的,例如“神”;或者依附到一定的精神载体——国家、宗教等之上,对人们的价值观、生存目的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信仰是通过人的大脑所激发出的一种情绪,是人们灵魂深处情感的聚集,它能够震撼心灵,表现出人们对爱和美好未来的追求与渴望。
  一、基督教与基督教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2世纪,最早流传于小亚细亚的下层犹太人中间,由于它迎合了当时人们希望获求永生的愿望,因而虽然开始曾经遭到镇压,但后来不仅由地下秘密组织迅速转为地上公开活动,还得到广泛的传播。在这种不可抑制的情况下,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颁布米兰赦令,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从此基督教成为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精神基础。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一世定基督教为国教,建立了宏伟壮丽的教堂,并制定了一套礼拜仪式,从此这个诞生于犹太民族地域的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的宗教,在欧洲逐渐占据人们的精神统治地位。
  教会礼拜音乐活动主宰着中世纪的大部分时期。教会把音乐当作传播信仰的工具,使音乐成为礼拜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590年,罗马发生鼠疫,教皇染病猝死。众信徒把副主祭格里高利推上教皇的宝座,号称格里高利一世。他励精图治,在巩固罗马教会的内政与外交上做出了卓越贡献。格里高利为了宗教利益,锐意改革教会的仪式音乐,于公元599年下令收集东西方教会的一切圣歌(如仪式歌曲、赞美歌等),经他拟定、编选、整理成一册《唱经歌集》,并对调式及用法加以规定,以供一年四季的宗教仪式中演唱统一的圣歌之用。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与教会发展关系密切,教会初期的文化成分很复杂,有犹太、罗马、希腊等各地的人加入教会,他们有各自的音乐,在各地的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圣咏各异。不同地区的基督教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礼拜方式和圣咏音乐。当时西部欧洲流行的圣咏音乐、叙利亚的对唱或答唱式歌曲形式、拜占庭的宗教赞美诗、亚美尼亚的仪式音乐赞美歌以及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音乐都对后来的基督教音乐产生影响。在格里高利之前,在教会初期已经有一些力图使圣乐统一的工作,但是直到格里高利教皇一世于8、9世纪才最终基本完成。它以罗马教义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欧洲其他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
  二、基督教音乐的影响
  从宗教产生起,基督教音乐就彰显出其在宗教中的重要地位。它占据着许多人的内心,同时也影响了众多艺术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中世纪,教会音乐特有的音节、曲风得以广泛流传,使基督教音乐不断发展,并深刻影响了西方音乐的理论研究和发展轨迹。格里高利圣咏的独特旋律不仅存留于本该存在的中世纪西方音乐家的作品中,以至于在许多后世的作曲家的作品中亦能探寻到它的踪迹。巴洛克时代的两位音乐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亨德尔都是复调音乐的大师,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宗教的影子:巴赫在莱比锡生活期间不停地辛勤工作,每个星期天(主日)都要提供一首新的清唱剧,不曾间断;在复活节演出的巴赫的《受难曲》是根据《圣经》的《福音书》写成,内容描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受难的故事;在其创作的弥撒的“信仰”分曲中,更能找到以格里高利圣咏曲调构成的主题;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弥赛亚》,“弥赛亚”是希伯来语,原意是“被浇圣油者”,也是“救世主”的意思,它的内容是哲理性的,中心思想是摆脱苦难、追求永恒的幸福。作品以《圣经》和英国国教祈祷书的诗篇为基础,共有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等57首分曲。采用《圣经》中一段表述上帝派耶稣来拯救人类的词句,作曲家将这些唱词划分为三大部分——“预言与完成”“受难与得胜”“复活与光明”,第一部分讲述了救世主即将来临的预言和耶稣的诞生;第二部分讲述耶稣传道和受难;第三部分讲述耶稣复活以及人们对他的赞颂,这是亨德尔完全表现宗教内容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
  此外,在西方的许多音乐作品中总是或多或少地采用一些基督教音乐的元素加以发展而成的作品。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大师海顿创作的清唱剧《创世纪》,取材于弥尔顿的《失乐园》的第二章,叙述了“上帝创造世界”以及亚当、夏娃的故事。莫扎特的交响曲终曲主题中曾融入了格里高利圣咏的音乐动机;而被认为是乐圣贝多芬最伟大作品的《D大调庄严弥撒》,具有宗教的外形框架,在虔诚、获得超脱平静与欢欣之中渗透着强烈的戏剧性,光辉灿烂是这部作品的特点。《庄严弥撒》按照五段的传统常规格式(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情绪。浪漫主义时期,基督教音乐在“歌曲之王” 舒伯特的《圣母颂》中抒发了对真善美的向往,“钢琴之王”李斯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罗西尼的后半生仅创作了《圣母悼歌》和《小庄严弥撒曲》两部作品,均为基督教音乐,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了《安魂弥撒曲》。进入20世纪后,如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及许多流传至今的乐曲都能找到由格列高利圣咏扩展而成的印记。
  三、基督教音乐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音乐对基督教信仰有重要的影响。即使物质生活再丰富,人的生活如果找不到精神寄托,仍会觉得索然无味,缺乏信仰的人容易迷失方向,而一个民族如果缺乏信仰,国家发展的力量就难以恒久。信仰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是人们的灵魂主导,它看不见,摸不着,往往超脱于现实。信仰是人类情绪激发的无限的渴望的凝结,而民族意识、宗教情结则由人们的信仰所发展、衍生出一种新的文化——国家文化、宗教文化。不过,宗教文化并非信仰的组成部分,而是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世界上迥异的宗教文化实际上就是不同的信仰文化,且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与主张。   (一)基督教音乐歌词对宗教信仰的影响
  基督教音乐的歌词提倡人人平等、平和、真诚,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服从领导,倡导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兄弟相亲、友爱邻里的美德。同时要求人类要观摩自然、摸索自然规律,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平衡。这是一种道德观念培植,让人们能正确地面对人生选择,也成为人们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歌词往往带有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分配。不同之处在于:歌唱者并不重视听觉上的美感或俗乐的夸张,放松自我,整个歌曲没有修饰小节线或拍子记号、节拍,没有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没有舞台背景和灯光,一切都是平凡,但又是神圣和空灵的,给人感觉平静、真实,更贴近生活。
  (二)基督教音乐的曲调对宗教信仰的影响
  基督教的歌词大多来源于《圣经》,给人一种超脱、宁静之感,无任何欲念。让聆听者的心灵和灵魂得以平静,充满神秘感,能抓住歌曲所倡导的思想的真谛,特别是强调不主张使用乐器伴奏(中世纪在教堂中唯一被准许使用的乐器是管风琴),完全以人声音域的旋律为基调,无杂欲和刻意的夸张,全面而深邃地表达了宗教的感情,同时也让人并非为悦耳去欣赏,而是纯粹为宗教礼仪所创作。它有如一股清泉,浸润着人们的心灵,历久弥新,感人肺腑。正如人们对信仰缺失的理解,有物质原因,也有意识原因,但是基督教音乐用其铿锵有力的誓言、质朴无华的字句,诠释着人的意志、坚如磐石的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情绪,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道德行为、目标理想的基准。
  (三)基督教音乐的唱腔对宗教信仰的影响
  基督教音乐是一种超越了人现实经验世界的一种实用音乐,是人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信仰,所以它的唱腔特色体现的不仅仅是追求悦耳动听、重视听觉上的美感,是推崇单一旋律线的、以纯人声演唱为主,不使用变化音和装饰音,或俗乐的夸张演唱,创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和通往心灵的呼唤。通常人们在不同的心态下,听到这些没有任何修饰的唱腔,心情能够在瞬间平静下来,仿若置身于更加宽广和纯净的世界。
  基督教音乐通俗易懂,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对生活憧憬的感悟,对于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使听众从中汲取了对生活的理解和生存情愫。当基督教音乐成为一个文化背景,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主流价值理念与行为时,更多的人对基督教音乐有了深层面的理解,它同时已成为历代作曲家汲取音乐素材的沃土和音乐创作灵感的源泉。这说明,基督教音乐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作者隋欣系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陶亚宾系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贺秀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292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