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善待课堂意外,生成精彩数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缪妹玉

  【摘 要】以宽容、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意外,使“不一样的观点”导致有价值的数学生成;采取择机升降预定目标,及时生成新目标,再落实即时目标;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想法,适时改变对学生的要求,对精彩的生成进行推广。
  【关键词】善待 意外 生成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16-02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以及回答并不都和老师课前预设好的相符,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教师应善待这些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新问题、新想法、新现象,使之生成精彩数学。在此,笔者借用案例谈一些体会。
  一 面对意外,以宽容、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生成者,这一生成是以和谐自由的氛围为基础的。因此,面对意外,教师也要以宽容、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展示。
  我校曾开展课堂观察员听、评课活动,其中一次活动让我记忆犹新——师:大家把导学案中的等腰三角形割下来,将纸片对折,由这个活动你可以得到哪些有关等腰三角形的边、角的结论?学生正准备动手操作,一名学生举起了手。生:我不剪纸也知道结论。师:你知道什么结论?生: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中三线合一。教师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么个“程咬金”,何况后面还有几个听课的老师,于是很不自在地问:“你怎么知道的?”生:一眼就看出来了,书上也是这么说的。师苦笑着:就你聪明,坐下!后面的教学是在沉闷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操作完成后再也不敢举手发言了。
  其实,如果这位年轻教师以宽容、引导的心态对待那位学生,导入语说委婉点,如“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学生,我相信你还是个爱思考的学生!”然后让他和大家一道动手操作、探索、验证等腰三角形为什么会具有这些性质,一样可以进入他预设的教学环节,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好。
  一般而言,如果教师常常以“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想”等类似启发性话语与学生对话,就可以营造出一种宽松的交流气氛,比较容易催生学生表达的行为。反之,动辄以“怎么会这样”、“应当这样做”、“不可能”等质问甚至教训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则往往会使课堂弥漫着拘谨甚至严肃的气氛,从而使学生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特别是那些与教师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观点,而这些“不一样的观点”也是课堂中的一种意外,常常会导致有价值的数学生成。
  二 面对意外,采取择机升降预定目标,落实即时目标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随时会发生变化,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也可能显示出它的不合理,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及时生成目标,再落实即时目标。
  在学习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的课堂上,二组代表首先发言:“用刻度尺量出BC边的长度,再平分计算。”五组代表发言:“用圆规也可以作出BC边的中垂线。”我点头表示赞许,本想说“以后会学到”,不料,三组代表大声说:“我们反对二组的做法,我们组试了一下,选用图(3)量出BC的长度为9.3,平分后得4.65,作出中垂线后发现,这两条线段不重合。”六组的代表也举了手,说:“我也支持三组的意见,用刻度尺作线段的平分线看起来是可以,但测量值是近似值,操作中会出现误差,若要准确作出,只要将BC边对折,使B、C重合,折痕就是BC边的垂直平分线。”他边说边操作给大家看。
  这些都出乎我的意料,我本意是想让同学们得出“用度量法可以平分线段”这种最直接的方法即可,没想到他们不仅没有按书本和导学案上的内容学,完成我的本意目标,还全盘推翻了我的设想,这太意外了!同时,我又意识到,这是学生通过自己亲自操作、验证后得出的结论,这是他们切身体验的结果,我应该爱惜他们的思维成长。于是,我给以充分肯定、及时鼓励,并让同学们动手操作,然后用刻度尺、量角器验证,确实如此。活动并没有结束,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关系时,同学们再次验证:用度量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存在误差的,这样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不会交于一点,而通过折纸得到的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会交于一点。瞧,生成了多精彩的数学!
  三 面对意外,尊重学生需要和想法,适时改变对学生的要求
  课堂上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如火花般时时闪现,常常引发课堂种种意外。作为教师,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于那些意外的猜想要采取“暂缓判断”的原则,不立即下“不对”的结论或不予理睬,应让学生充分说明想法,如果发现可取之处要及时加以肯定,甚至在班里进行推广。
  在勾股定理应用的课堂上,我说:“以直角三角形的每一条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根据勾股定理a2+b2=c2,得出它们的面积之间具有如下关系:S1+S2=S3,那么,向外作其他图形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呢?”(学生一时没有回应)我接着说:“下面我们以半圆或正三角形为例。”探究完成后,得出结论:以直角三角形的每一边为直径向三角形外作半圆(或正三角形)S1+S2=S3的关系成立。突然,一位学生冒出一句:“老师,我觉得在直角三角形外分别作矩形,也应该存在这种关系!”我愣了,由于我不经意的“放任”,引来了学生这一突如其来的意外猜想,它是非常规的、奇怪的猜想,还是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感的萌发?应如何对待呢?我稍作犹豫后,决定对此作一探讨。我说:“好的,这位同学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共同思考一下,在直角三角形外分别作矩形,上述关系是否也成立呢?”(短暂思考后)生1:“不成立,例如,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向外作宽均为2的矩形,面积分别为6、8、10,但6+8不等于10”。生2:“成立,例如,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6、8、10,向外作宽分别为3、4、5的矩形,面积分别为18、32、50,就有18+32=50。”(此时,大家举的例子有的成立,有的不成立,意见不一,学生议论纷纷)突然,生3:“成立,例如,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向外作宽分别为 ,2, 的矩形,面积分别为 ,8, ,有 。”我说:“看来在直角三角形外分别作矩形,上述关系成立是有条件的,大家认真观察以上的例子,看看上述关系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生4:“每个矩形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5:“这些矩形相似。”至此,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不断总结规律,特别是学生5的总结,为“以直角三角形的每一边为直径向三角形外作半圆(或正三角形)S1+S2=S3的关系成立”这个意外又精彩的结论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不论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的失误,在新的理念下,课堂的意外出现是必然的,如果教师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就没必要对课堂中的意外进行设防,而应关注更多的意外发生,正视意外的存在,用智慧善待意外,让意外生成精彩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朱志平.课堂生成资源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马复、凌晓牧.新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王以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338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