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中的英语王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方

  现在学校里最流行的词是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为英语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小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正是新课程改革才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我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我的英语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英语课程理念,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但是首先我应该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标准是什么?我的心得体会是在新课改中首先需要转变的就是观念,教学目的上要转变观念。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动力。”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范畴、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通常会忽略掉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而在这种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但是如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如何实践新课改
  实践新课改关键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而实现这些,关键则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所以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英语与社会紧密相联,和我们的生活,社交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场景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理解英语,同时把学习到的英语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英语,感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Well Done!You are great!You are amazing!You are smart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三、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把“金子”变成“点金术”,也就是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新课改理念要求学生的英语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新教材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栏目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不忘探究,在教学策略上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重视探究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然而教学质量依然牵挂着每个人的心,所以老师们都认为探究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去做的,一是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二是受到一些教学设备的制约,所以只能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地进行,在讲课时一些注意点还是要好好把握的,把知识点贯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教给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感兴趣去学。
  四、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
  英语科学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英语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不光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成才更要成人。这就是新课改精髓所在。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英语王国吧!
  (作者单位:荥阳市索河惠厂小学)
  编辑/张俊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429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