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伪对话现象及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晓芬

  摘 要: 课堂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但因为有些教师误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伪对话现象。常见的课堂伪对话现象如教师课堂专制、形式化对话、缺少教师参与的对话等。针对这几种情况,文章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伪对话 对话策略
  什么是课堂对话教学?很多人认为课堂对话就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实际上真正的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语言为中介的在认知、情感及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生、生生、师文、生文的互动,还是思想和实践的对话,理念和课堂的对话,最终使学生生成个性化感悟,形成语感,促进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提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因为有些教师误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伪对话现象。常见课堂伪对话现象如:教师专制下的课堂对话、追求热闹的形式化对话、缺少教师参与的对话等。
  一、教师专制下的课堂对话
  有些教师可能因为对某些文本内容有很强的先见,可能怕学生打乱自己的课堂节奏,也可能怕自己无法应对,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畅所欲言。因此,当学生的提问不在自己预设的范围之内时,教师就会阻止学生;当学生提出和自己不同的见解时,教师马上就否定;当学生支支吾吾时,教师就直接给出答案。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就该段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丹唇未启笑先闻。”
  师:这段内容是王熙凤的肖像描写,请大家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生:我觉得王熙凤很高贵。
  师:(露出惊讶的表情)这怎么会是高贵呢?这明明是俗气啊。从头到脚穿金戴银,挂满了珍珠美玉的。这不是俗气是什么!
  该教师很专制,要求学生单方面地“无条件接受”。这样的对话不是真正的课堂对话,而是课堂伪对话。
  二、追求热闹的形式化对话
  有的教师为了营造热闹气氛,喜欢使用多媒体。但过多使用多媒体,学生阅读、思考和对话的时间被占用了,只能被动接受课件内容或只能停留于文本表面而没有深刻领悟。
  如一位教师执教老舍的《想北平》。该教师设计的课件内容非常丰富,有大量老北京的照片。这堂课很热闹,老师播放幻灯片,学生看得兴致勃勃,气氛极其活跃。但是这样过多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思考吗?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吗?有利于学生理解老舍的情感吗?
  有的教师热衷讨论,但“讨论”并非多多益善。有的教师甚至每堂课都要让学生讨论。其实,若文本内容比较简单,就没有讨论的必要;有时候问题设置得太大了,会导致学生无从着手:有的问题很有价值,但因为时间关系,匆匆就让学生回答。表面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热闹非凡,实际上极其空洞,甚至是在浪费时间。
  其实多媒体和讨论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但如果度把握得不准确,就很容易使课堂只剩下热闹。这两种对话都是追求热闹的形式化伪对话。
  三、缺少教师参与的对话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但是学生毕竟年龄小,社会阅历简单,认识水平有限,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纠正或肯定。有的教师过于夸大学生的自主性,忽略自身的指导,甚至有时把课堂让给学生。这其实是缺少教师参与的伪对话。
  如一位教师执教《最后的常春藤》,要求学生课上补写“老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叶子的场景”,然后抽查了几名学生。学生补写的内容五花八门,有说老贝尔曼一想到琼珊的病就伤心落泪的,有说老贝尔曼一边作画一边骂人的,有说老贝尔曼打着伞作画的……在学生表述完后,教师对他们都持赞赏的态度。其实,有些学生的想象是不正确的,比如说老贝尔曼一想到琼珊的病就伤心流泪,这根本不符合小说中人物性格。
  这位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点评和引导,一味放任学生想象。教师缺失了主导地位,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文本。
  四、实现真正课堂对话的策略
  怎样做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对话呢?
  首先,教师应放下架子,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要调动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的积极性。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能只是师讲生听,或者师问生答的单向对话;不能是教师凌驾于文本与学生之上;教师应走下讲台,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深入到文本中。教师不能专制,必须把平等作为第一要素,这样师生才能向对方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彼此尊重、理解、和谐的氛围中,相互激励,相互质疑,共同提高。
  其次,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很多优点,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为避免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内容,教师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性工具。同时不能为了盲目追求热闹而让学生讨论。教师在提出问题前必须深入解读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且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这样学生才会在讨论中自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再次,真正的对话教学是一种交流,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弱化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漫无目的,杂乱无序,收效低微。所以,我们应更客观地看待师生关系,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辩证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学生主体要依托教师,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主体服务。因此,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这样才能保证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建立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师生才能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喻宜发.论语文对话教学中的伪对话.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31).
  [2]张长万.剥去“伪合作”的外衣,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语文月刊,2010.9.
  [3]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语文月刊,2010.11.
  [4]刘瑶.浅论“对话教学”.文教资料,2012(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497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