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语文课堂对话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朗

  摘要:本文将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致力于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从“师本对话:探询——整合”、“生本对话:触摸——交融”、“师生对话:碰撞——生成”、“生生对话:交流——共享”等方面来论述如何在中学阅读课中实现有效对话这一问题。
  关键词:对话;教师;学生;文本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63-1
  一、师本对话:探询——整合
  众所周知真正的文本解读就是“文本和读者之间对话”。而所谓的师本对话,就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探询“作者的笔法特点、写作思路及表达的情怀”。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本、生师、生生对话的基础。首先,教师利用教参的提示作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参里除了有文章思想内容分析、篇章结构讲解外,还直接地点出了课文中起点睛之笔的重点词句,并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了分析,说明其在课文中的作用与地位。教参也指出了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示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如在教《社戏》一课前,我通过教参,可以了解到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大意及作者的语言特点,知道作者通过这一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清楚作者的写作手法,也明白了课文各部分之间存在的联系,知道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接下来,我认为还应进一步研读课文,验证教参,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这个道理。尽管教参都是集各专家学者的力量编写出来的,有相当高的可靠性,但是仍可能有需要商榷的地方,而且每个班级的教学环境设施、学生个体素质水平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更需要教师批判性地对待教参,不迷信教参。如果说教参给了教师的是“课文是什么”,那么教师在研读过程中做的就是“课文到底是不是这样?”“为什么是这样?”“怎样教”“教什么”的工作了。
  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通过参考教参、研读课文这两个过程,实现了教师与文本间的对话,已经对课文成竹在心,了如指掌,探询出了一条实现教学最佳效果的好路子,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生本、生师、生生对话的有效进行。
  二、生本对话:触摸——交融
  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对话”最主要的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对话教学中,要让享有了“话语权”的学生真正“有话可说”,关键在于落实“生本对话”(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否则,学生难为无米之炊,又哪会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呢?由此,我认为教师必须设法为学生与课文“牵线搭桥”,与文本“共度好时光”,也为师生对话“蓄势”。
  那么学生与文本对话怎样进行呢?毕竟学生受年龄限制,缺乏丰富的阅读经验,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时要善于立足学生,为他们“寻点搭桥”,以创造学生与文本结合的最佳路径,帮助他们走进文本。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所谓“寻点搭桥”,简而言之,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实际需求,寻找一个最佳突破点,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之桥,使学生能够体悟文本的内涵。那么,怎样搭建好这座心灵之桥呢?我认为一般有三步。第一步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世界,与其阅读经验贴近、交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文本时,全身心地沉浸于其中,字求其意,句索其旨,真正做到与文本“息息相通”。第二步是走出文本世界,旁观凝思。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要求学生在熟读之后,又把自己变成局外人,摆脱文本的约束,作冷静的评判分析,古人云:“水道曲折,操舟者迷,而立岸者清”。只有站在文本之外,才能对文本作出较正确的认识。第三步是比较揣摩,读出新意。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阅读文本,力求读出新意。当然,学生自认为读出新意,也可能是幼稚的,甚至错误的,但只要有一点可取,就应该予以肯定。其实,这种积极参与的意识比被动的接受更好。新的阅读理论认为只有读者参与,才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新解,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水准。
  三、师生对话:碰撞——生成
  真正的师生对话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该将自己和文本对话中所获得的种种体验和感悟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一个教师只有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认识解读文本,才能起到将这个文本的文字激活使之成为一个活的语言肌体的作用。同时,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对话,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做学生表达独特感受的谛听者和欣赏者。教师还要多层次地倾听,面对不同的声音,能分辨对错,能分清认识的深浅,能觉察见解的新颖独特,能多角度地倾听,面对不同的读解,及时点明、引导、肯定。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争论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看法。用商量的、研讨的口气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互相补充,开展争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变“及时评价”为“延迟评价”,变“二值判断”为“多值判断”。因此阅读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通过朗读、默读、浏览等不同形式,把文本读通,读熟,读懂。
  四、生生对话:交流——共享
  有效的生生对话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要说明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且往往为了说服同伴,还伴随着想要说明自己思考的过程、方法和策略的欲望”,于是学生便在这种说服说明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但是合作交流的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000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