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作文指导“1对1”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必国

  2012年9月,学生王照惠的作文《去外公家过年》获第10届“新人杯”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2012年12月,该作文又被收录在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声》一书中。此时,学生王照惠尝到了成功后的喜悦。
  这篇文章获得一等奖,得力于作文辅导“1对1”的做法,也是学生王照惠自身努力的必然结果。
  学生王照惠写作《去外公家过年》时,由于大赛征文需要,她原写的以“幸福”为主题的作文,题目是《简单》,老师批阅后特地找她做了一次交流,讲了四点:1.主要优点:《简单》作文写得很真实,描写很细致,表现的主题积极向上,父母的爱润物无声被表达得形象生动。2.主要缺点是过于简单,表现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也是一般高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要再度挖掘生活材料,提炼主题,补写相关内容。3.补什么?在作文中写道:去外公家过年。想想看,为什么去外公家过年?可能有两种答案,一种是与老人团聚,表现春节团圆的传统习俗的主题,这样写立意不新,不易出彩;另一种是打破常规思维,过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如,外公和外婆想领一个福利院的孩子回家过年。4.怎么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续写《简单》,题目可改为《去外公家过年》,这样,自己的幸福就与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形成反差,并为下文做铺垫。
  王照惠赞同老师的建议,写爸爸和妈妈满足外公和外婆的心愿,参加了“跟妈妈回家过年”活动,从福利院领回了残疾儿小小。续写了这样几个场面:①到外公家见不到外公外婆,写出了外公外婆去福利院送蔬菜、做义工的故事,为领孤儿回家过年做铺垫;②在福利院我与小时曾相识的儿童福利院老师交谈,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③写带小小回家后一家人团聚的幸福画面,是着墨重点。④除夕夜,我回到房间,写了一篇日记,改写原文日记内容,深化文章主题:“我认识了小小,认识了社会,看到姥姥这一代人的奉献价值,这个年过得真幸福。”
  当学生王照惠把经几番修改后的作文稿再次交给老师时,老师很受感动,因为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作文。这样的学生,有较高的写作热情,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正需要老师“1对1”指导。她还悄悄地告诉老师,也有人对她写这篇作文泼冷水,她顶住了压力。那一阵子,王照惠实在是辛苦了,是在宿舍开夜车完成了写作任务。这就是成长,最终验证了“天道酬勤”的古训。
  王照惠《去外公家过年》的写作案例表明,作文辅导“1对1”,主动权在学生手里,是否愿意接受指导,浅尝辄止的人是难有进步的。当然,老师的指导也必须具体明白,让学生有收获,还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写作的内驱力。
  王照惠选择的“跟妈妈去外公家过年”这一主题,合乎社会的价值取向,合乎良好的社会发展方向,内容具有打动人心的人格力量。关心社会,承担一份责任,绝不是一句空话。做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多一分爱心,多承担一份责任。这不仅是开阔学生写作视野的需要,也是让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老师“1对1”地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胜过学生糊里糊涂写多少次作文,是解决作文教学低效率的方法之一。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文,要坚持五个原则:
  1.激励性原则。教者要努力找出学生作文的闪光点,从书写到遣词造句,从谋篇布局到主题表达,方方面面,有多少就应肯定多少。
  2.简明性原则。教师评点言贵简,意贵明,一语破的,切忌概念化、空乏化的点评,或搬用名词术语,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3.互动性原则。师生互动,尊重学生的意见,杜绝一言堂,允许争鸣,学生永远是写作的主人,教师扮演的永远是教练员角色,不可越俎代庖。
  4.启发性原则。老师在写作指导中要善于启发,顺着学生的写作思路,作适当的拓展和提高,或作必要的润色和修改,有时,提出几种修改思路让学生选择。
  5.提高性原则。每做一次作文,要让学生有所收获,每一次评讲,要让学生有所感悟,每一次修改升格,要让学生有所进步。在反复实践中,实现写作能力的终级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011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