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女童教育救助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玉霞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女童是未来的生力军。由于女童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女童的教育自信心不足,教育救助物资的缺位,造成河南农村女童入学率高,巩固率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教育意识,改革教学内容,培育新型农村教师,增强女童的教育自信力,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女童教育救助体系,保障女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农村教育救助女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女童是未来的生力军。农村女童的教育生长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农村孩子的教育生长与发展,农村女童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农村孩子的素质基础。多年来,经过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农村女童的受教育状况及教育救助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女童的生力军作用得到了重要体现。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女童的教育救助状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女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力军作用的发挥。女童的教育救助问题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教育救助是指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物质、资金和精神方面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在不同阶段所提供的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可是,在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里,女童应有的受教育权利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无情地剥夺或丧失了。女童教育救助的不到位甚至缺失是造成此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农村女童教育救助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针对问题的成因,我们可以提供哪些政策性的建议呢?笔者拟以河南为例,对上述问题作几点探索。
  一、河南农村女童教育救助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周密部署下,在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的教育事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省政府相继颁布了《九十年代河南省儿童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省委省政府联合颁布了《河南省妇女发展规划(1996――2000年)》和《河南省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各级政府以上述规划为指针,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妇女儿童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我省妇女儿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根据省妇儿工委的统计,截止到1999年9月,全省农村有215万妇女脱盲,基本实现扫盲达标。86.7%的县(市、区)实现了“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0.6%;全省各类在校女学生达1003万人,占总数的40.97%;已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有39万余人,占总数的39.28%。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农村女童受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农村女童教育救助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目前,河南农村女童教育救助存在以下问题:
  1.入学率高,巩固率低
  2001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5%,其中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9.08%和99.0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男女入学性别差与2000年基本持平。小学生辍学率为0.27%。初中生辍学率为3.12%。同年,我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5%,初中生辍学率为2.57%。
  2002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8%,其中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62%和98.53%,男女入学性别差为0.0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0.0%。同年,我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7%,其中学龄女童入学率为99.87%。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64%,其中女生入学率为97.79%。
  2003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5%,其中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69%和98.61%,男女入学性别差为0.08%。小学生辍学率为0.34%,其中女童为0.36%。。初中阶段辍学率为2.84%,其中女生为2.43%。同年,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其中女童入学率为99.7%。。小学生辍学率为0.5%,其中女童为0.7%。初中生辍学率为2.2%,其中女生为2.1%。
  三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河南省的女童入学率和辍学率均接近或高于全国水平。考虑到城乡差别和统计差异等方面的因素,我省农村女童辍学率实际上高于全国水平。
  2.部分县级财政无力负担相应的教育救助物资
  河南现有127个县市,其中44个县为贫困县,占34.6%。在这44个贫困县当中,31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13个县为省级贫困县。这些贫困县的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根本无力负担相应的教育救助物资。以省级贫困县商水县为例,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为93 000 000元,实际支出为342 250 000元。由于上级的相应资金没有到位,该县因“普九”达标而造成的债务问题比较严重,全县每所农村小学因“普九”达标平均欠款约为10~20万元。这些欠款大多属于学校校舍整修或改建欠款,而且这些欠款原则上要均摊到学校所在地的行政村的每户村民头上。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中央实施了减免农业税政策,狠抓了各种农村乱收费现象。因此,学校所在地的行政村不敢顶风违纪向村民收取建校款,以偿还欠款,导致债务问题的产生,出现了一系列不应有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包工队封校的现象;有的地方直接把学校“承包”给包工头,以利用学校的经费节余来逐步偿还其所拖欠债务。由此可见,部分县级财政可谓捉襟见肘,无法负担正常的教育支出,更不用奢谈教育救助物资的发放,从而导致教育救助中的“政府失灵”。
  二、河南农村女童教育救助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农村女童教育救助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
  “重男轻女”“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封建道德观念还在部分贫困地区的家长心中作祟。加之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学费逐年上涨,大学生找工作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加。许多大学生对找到一份自己理想的工作感到困难,教育与就业的不确定性关系逐渐显现出来。由于考虑到女性的体质较弱、出行安全和结婚生子等因素,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女性职员时有一定的数量限制。很多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因此与日俱增。这种状况导致了一些农村学生的家长对女孩的教育前途感到担心和忧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束缚了一些女童的受教育权利的正常行使。   2.女童的教育自信心“匮乏”
  由于环境、习俗、宗教等因素的间接影响和经济、自身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女童的自卑心理严重,教育自信心不足。受到农村男性主义封建观念的影响,女童的求学意识不强,容易放弃上学的权利和机会。受到家庭“重男轻女”因素的影响,女童的自卑心理严重,缺乏上学的信心和勇气,心理上的自卑导致自我期望值低下和自我肯定意识弱化。而现阶段的农村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不是增加女生的自我肯定意识、提高她们的自信心,而是加重了她们的自卑感。如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弱于男性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女生的关注少于男生,校方对男生的期望大于女生;特别是年级越高,女生成绩越差于男生、人数越少于男生。这不仅使女生及其家长错误地认为女孩不是读书的料或不如男孩会读书,而且使女生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竞争的勇气。
  3.教育救助物资“缺位”
  目前,河南省各地在救助制度建设上发展还很不平衡。救助制度建设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救助范围小、救助标准低、政策落实不到位。截至2004年年底,我省平均低保标准为125元,明显低于全国159元的平均水平,人均月补差标准排全国倒数第四位,并且一些地方的低保金没有按月及时发放。2005年7月,河南省召开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8月1日起,每年从省财政拿出1亿多元,补助各地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完善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河南省的救助制度建设并不十分规范和完善。教育救助制度建设则更加滞后,导致仅有的、微薄的教育救助物资无法及时足额地发放到教育救助对象手中。
  三、政策性建议
  针对前述原因分析,笔者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1.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逐步增加农民收入
  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逐步增加农民收入.在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思想指导下,各级政府要更加密切关注“三农”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民持续增产增收,使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2.逐步提高农民的“教育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只有农村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才可能形成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直接影响着新型农村教育形态的确立。在加快发展生产力和逐步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的“教育意识”。让农民真正树立“科教兴家”“科教兴村”“科教兴乡”“科教兴县”“科教兴国”的教育意识。进而,在这种意识的指引下,稳步提高女童的受教育质量和学历层次。
  3.建立多元化的女童教育救助体系
  “人口行动国际”负责人斯派得尔说:“对女孩教育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项最佳投资。”开罗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国际会议行动纲领指出:“教育,特别是妇女和女子教育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江泽民同志在女童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为“春蕾计划”题词:“扶持女童入学,利国利民利家。”因此我们要建立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地方与中央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女童教育救助体系,以调动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力量,挖掘地方与中央的教育潜力,整合国内与国际的教育资源,为女童教育事业“增砖添瓦”。
  4.培育新型农村教师,改革教学内容
  新型农村教师最有效而长远的培养是在农村教育的岗位上,在教育改革的活动中。中国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为农村新型教师的成长带来了重要的契机。新课程对各门课程都要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以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为此,农村教师必须与新课程同步,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逐步成为“学生的关怀者”、“学生的促进者”和“教育的研究者”,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提升我省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女童教育的质量。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实现科学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把学习科学知识与科技致富结合起来,使家长愿意送女童求学,女童乐意进学校求知。
  5.增强女童的“教育自信力”
  有研究显示,“女性受教育水平如果无法提高到接近男性受教育的程度,由于提高男性教育水平而取得的社会效益就会被抵消掉。”所以,增强女童的“教育自信力”,实现妇女的知识化、社会化,对于实现“科教兴豫”的战略目标,推动河南省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校可通过介绍历代尤其是当今有杰出成就或对国家做出较大贡献的妇女事迹、举办妇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的讲座、讲解《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介绍国外妇女教育的情况等多种形式,从不同侧面帮助女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观,增强女童的“教育自信力”。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妇联办公室.河南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现状调查报告[EB/OL].2006-9-24.
  [2]田宗友.论农村学龄女童失学原因[J].江西社会科学,2003,(10).
  [3]河南省亿元现金补助各地建立农村低保制度[EB/OL].2005-7-9/2006-9-25.
  [4]朱小蔓.认识小学教育,认识小学教师[C].朱小蔓.教育研究者的足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论文集萃(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19.
  [5]庄平.论女性教育的社会回顾[J].社会研究,1995,(4).
  [6]赵岚.东北地区农村女童辍学问题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085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