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自深处意自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英迪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学作品因其渗透着文化的精髓,包含厚实的文化底蕴而深受教师、学生和外界的关注。如,《项脊轩志》作为经典之作,就成为各家讲解的偏好,讲读的切入点有很多,不同的角度读出的情感类似,可谓殊途同归。而借素读法来读《项脊轩志》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检验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摈弃所有教学资料,只从文本出发,反复钻研文本,于最细微处体会归有光寄予在文字中深挚的感情,从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素读法;反复阅读;细节
  《项脊轩志》是篇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清人梅曾亮评此文“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然而如用素读法再读之,其睹物怀人、悼亡伤今、蕴含于清淡笔意之后的细腻深情则显露无余。
  关于素读,最早是由日本人提出的,“通过不求理解的‘素读’和死记硬背培养天才”。而邓彤老师提出:所谓“素读”,就是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文本的内在蕴意。其主张教师不多用其他资料,不滥用现代媒体技术,只是运用最传统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文本作最朴素的解读。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相适应。所以,运用素读法再读《项脊轩志》,就会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情自深处意自浓的真情。
  一、读字词见深情
  只借助于文本的素读要落实到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乃至每一个字,因为其中都蕴含作者的无限深情。而本文中作者复杂又深挚的情感亦可以从许多字词中窥见一斑。如,“爨”字,义为烧火做饭,本是大家族作为一个整体显示人丁兴旺、家门繁荣的典型,让人为之自豪,而一个“异”字则表露了归有光对于叔伯分家导致家门衰败的无奈与哀伤。再如,“瞻”字,睹物思人,却是物是人非,只能通过回忆来表现母亲的慈爱、祖母的爱怜与期望,一个“瞻”字道出了人间真情。
  另外,文中的叠词亦为本文增色不少,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与音乐性,而且丰富了文章的情感。如,用“寂寂”烘托环境的清静,“珊珊”写出了月夜桂树随风摇曳的美好可爱,“亭亭”既写出了枇杷树高高耸立、枝繁叶茂的样子,更是作者怀念亡妻的悲痛心情之外化。只有素读、细读,才能咀嚼品味到文章“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知晓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二、读结构析情感
  结构是文章的表现形式,它往往反映了情感的发展轨迹。在通读全文时,不难找到概括文章情感脉络的句子“多可喜,亦多可悲”,此句承上启下,思路陡转,对比鲜明。“喜”字应上文,因何事而喜?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然后经过修葺变得优美、宁静与恬适。轩内书香满屋,轩外花木茂盛;白日小鸟嘲哳,月夜桂影摇曳,构成了一幅和谐清雅的画面。而居于此美好环境中的正是作者自己,虽生活清贫,但能与书为乐,做自己喜欢的事,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他高洁的志趣,愉悦的心境。本该为作者庆幸,但陡然一转的“悲”又从何而来?通过素读可知,下文即是作者“悲”的源头。(1)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大家庭衰败的哀痛。(2)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3)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表现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又隐晦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之情。最后两段,作者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迁,则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平淡朴实的文字唱出了作者深沉的人生哀歌。由“喜”而“悲”的思路,作者处处紧扣“项脊轩”,把不同的事串联起来,抒发他一以贯之的深情,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素读《项脊轩志》的结构,可见作者的巧妙构思,把几十年的深情依托小小的项脊轩而汩汩流出,打动着每一位欣赏此文的读者。
  三、素读细节见深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一个作品要打动读者,都必须用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通过反复朗读、“交替诵读”,可以发现,所选取的材料都是家庭琐事,却件件写得真切感人。如,写祖母的一段话,简洁而细腻,“何日默默在此,儿之成则可待,他日汝当用之”的话语和“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的动作,都传神地描绘了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期望、激励的复杂感情。写亡妻时,作者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死,室坏不修”,寥寥数句,可以让人想到夫妻间是多么默契,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啊。于是归有光对妻子的离去是不敢相信,不能面对,内心极其悲痛。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文章的末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强调了枇杷树的种植时间与妻子的去世之年,更让他有种树长而人亡、物是而人非之痛,即使时光易逝,也难填失去至爱而内心空白的悲痛沟壑,印证了古人的那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作者把自己复杂的情感寄托于人、事、物中,寄情于物,借物表情,物我融合,这就需要通过素读来逐一分解,深入挖掘,于最细微处体现真情感。
  四、借物思人
  作者对于在轩中的生活最怀念的当是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人。而借物抒情则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在朗读“多可悲”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抓住两物,即笏和树。一“笏”寄托了祖母对孙儿勤奋读书的赞许和复兴家门的无限期盼;一“树”尤其是强调了“妻手植”“亭亭如盖”,更能触及作者与妻子之间的情意。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联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借物思人,把思念之情更深化了。而所有的情感又都浓缩在“项脊轩”中,围绕轩来展开事件的叙述。素读的作用就是通过反复阅读文本来把握文章深藏的真情,而此文中的“笏”“树”“轩”恰恰是作者用来思念亲人的最好借助物。
  五、读语言见真情
  阅读本文,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语言朴素、清淡。作者不大虚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只是运用流畅而明净的语言,娓娓而道回忆之事,但通俗自然之中却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易懂的文字也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现。平实清淡的文字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平淡、满足、怀念、伤感……如,通过老妪回忆母亲,寥寥数语,就展现了老妪的神情和母亲的慈爱。祖母疼爱的言语,持象笏的动作,也都是通过平淡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却道出了人间的亲情。另外,写亡妻生前来轩中的往事和转述诸小妹的话乃至亲手种的枇杷树,无一不是用平淡的文字唱出深沉的人生哀歌。朴实的语言写尽了作者在轩中生活的悲喜哀乐之情,感人至深。
  《项脊轩志》具有“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需要我们站在作者的角度读本文,更需要反复读,细细读,也只有素读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细腻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日]七田真.超右脑照相记忆法[M].李菁菁,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4:87.
  [2]邓彤.素读:教学与研究的着力点[J].中学语文教学,2010(07):72.
  [3]胡捷.浅谈中学语文阅读素读教学[J].语文学刊,2012(06).
  [4]邓彤.邓彤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5]陈琴.“素读”经典及课程发展初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2009(05):10.
  [6]霍中粉.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07).
  [7]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8]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编辑 郭晓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099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