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阅读之三境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亚琴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物质消费上,忘记了精神家园的建构,而阅读是种慢节奏的生活姿态,正属于精神家园领域。从本质上看,阅读是心灵的追求,是生活的艺术,是灵魂的栖息地,可以说,阅读是精神食粮,人人都需要。作为学子,尤其需要。当下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阅读能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思考,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从个人发展层面看,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品格和强大的心智。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从整体上看,高考作文命题要求学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如果学生平时没有丰富的阅读,很难理解命题者的意图,也很难写出一篇考场佳作。佛语云:人生有三重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读亦如人生,需经历这三重境界,才能有清风朗月的心境,才能有云淡风轻的人生。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阅读之初,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作者说这是山,就认识了山;说这是水,就认识了水。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有这样的话:“只要用心去看就能看清。本质的东西是肉眼看不见的。你只有眷顾了一朵玫瑰花,它对你来说才是独一无二的。正是你为玫瑰逝去的时光,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小王子精心地呵护着自己的玫瑰生根、发芽、长叶,直至生出一朵硕大的花蕾,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而难忘。小王子眼中的山水是纯净的、美好的、富有童真的,我们也能理解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因为儿童判断世界的标准是有没有趣。
  阅读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包含复杂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语言实践活动。思维、情感、语言实践三种活动是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但情感活动的趋向性(如好奇、兴趣、动机等)又往往对思维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因而人情感的稳定对阅读有极大的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用大脑思考,富于童真的纯净想法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而学习活动是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当个体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去体验作品时就会瞬间或偶然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产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出现富有个性的理解,这就进入了第二境界。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多重的“空白”,从不同的视角进入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阅读感悟。鲁迅曾经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既然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不同阅历和个性的人,我们就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接受学生对文本的“多元” 解读,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所以,个体阅读的第二境界是质问眼前的山、眼前的水是不是原生态的山水。
  如读《安徒生童话》,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美好的,同时也是丑恶的,但更多的是归集于美好,因为王子和公主最终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经过一生,人们才明白幸福原来与贫富无关,与内心有关。所以,人们才会去质疑张爱玲在《爱》中写的那句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百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这是一种幸福,可在我们历经沧桑,看尽繁华之后,还能和谁说:“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吗?”这时的山,这时的水,已不是当初的山水。倘若阅读仅留在了这一阶段就到了终点,有些遗憾,阅读只注重个体感受,就会滑向了虚无。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那“一千个”总归还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是李尔王。对于学生来说,个体的解读其实就是一种游戏,不仅无法形成学习能力,甚至还可能在情感和价值观上出现模糊和淡漠,以致于是非不分,于是有一些人把自己的阅读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的心态是需要大彻大悟之心的,只有自己通透了,才能以一份闲适的心境来阅读。新课标指出,作品的文学价值是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譬如周国平在《守望的距离》中说:“当最热烈的爱受到创伤而返诸自身时,人在孤独中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在那些心灵中深邃的爱,从而体味到一种超脱的幸福。”在孤独中学会爱和理解,也学会在阅读中理解人生。山依旧,水依旧,只是再次阅读时已不是当初的新鲜感、好奇心,而是和作者有了一种默契,一种无声的交流。秦观在《踏莎行》中叩问上天,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的山水依旧,只是曾经多情的江水,被无情的天地改变了流向,在秦观的心里,是人为的作用让自己由浙江到处州到郴州,并被削去了官爵和所有的俸禄,他的内心悲苦绝望可想而知。还是青少年的学生读到这里,可能对他的处境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在步入社会接触现实并遭受失败后就容易理解这种凄绝哀绝悲绝的情感,所以,对山水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生活积淀。
  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而创造的过程最终是由读者来完成的。在阅读课堂上,所谓读者,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一个读者群,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读者群。对于这个“读者群”来说,有共性,更有个性。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而文学作品本身又具有多重的“空白”,所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阅读感悟。
  总之,在阅读活动中,语文教师应以一份尊敬的态度来对待学生,重视多元解读,虽然要达到第三重境界不能一蹴而就,但不能因此望而却步。学生需要阅读,只有阅读了,学生的语文水平才能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254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118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