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插上“生活化”的翅膀 翱翔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天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汤展亮

  【摘要】现代教育思想强调美术教育活动的生活化,本文通过对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反思和对新教育模式的向往,提出了幼儿园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模式。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评价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实施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模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孩子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美术课堂 美术教育模式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25-02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幼儿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在教育史上,国外的卢梭、杜威,我国的陶行知、陈鹤琴等都非常注重生活的教育价值。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1]
  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任何教育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幼儿园美术教育也是渗透于幼儿生活世界之中的。而在长期的传统美术教学中,美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如:过多强调以美术学科为中心、以教师的作用为主导,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美术活动形式单调,对孩子的启发性不强;内容选择单一,缺乏对孩子绘画的情感交流;材料提供缺乏,幼儿创作表现的途径单一;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说,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本身就与幼儿园美术教育宗旨相违背。确实,这种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的幼儿园美术教育,缺少平等的对话,缺少对幼儿的需求的感知,缺少让生命感动的举止。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模式,是指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使孩子在动态的、开放的活动过程中提高创造素质的一种新教学模式。“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形式和内容生活化、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评价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
  一、探索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形式和内容,营造幼儿自主表现的氛围
  《纲要》充分强调了注重生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强调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美术活动应尽可能多地选择孩子乐于接受、喜爱的,能引发孩子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和形式,同时注意内容的适度新颖。因此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我们应该多探索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形式,注意营造孩子自主表现的氛围,让幼儿感觉在“玩”的状态下学习,体验绘画的乐趣。[2]
  1.追求活泼、轻松的课堂表现形式
  课堂是实施教学手段的第一平台,它的质量决定教学效果。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看似“有序”,却给孩子一种学习上的障碍。新纲要指出:“幼儿期的艺术教育以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启发他们用各种艺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应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以游戏化的形式来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营造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一旦他们对某个活动产生兴趣时,不必拘泥于他们采用的是什么姿势,用何种材料,怎么画……让他们随时随地即兴发挥,他们的美术水平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设计“我有一对翅膀”这一美术活动中,因为是用报纸作画,孩子们有了随意涂画的创想,他们或跪或趴,在桌子、地面上摊开报纸作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觉得自己是自由的,好像就在自己家里的地板上自由地作画,画出来的内容也更加灵动。他们首先设计了各种各样形状的翅膀,并且画上不同颜色、线条的花纹。这当中,教师一直处于一种观察者的角色:“哇,这对翅膀的颜色好鲜艳啊!”“这个形状老师挺喜欢的,你们喜欢哪一个?”整个美术教学过程,教师并没有去阻断孩子们呼之欲出的想象力,只是让孩子们自己通过一些优秀作品的对照,逐渐调整自己的绘画。当翅膀做好以后,个别孩子在户外飞了一圈回来,认为该给自己戴上一对触角,因为他做的是一只蝴蝶,于是,各式各样的触角又产生了……。最后,老师还和孩子们一起玩“飞飞”的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比较,使幼儿很快的画出许多不同式样的作品来。
  2.关注生成活动,灵活运用于不同的区域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尽管生成是“难以预约的美丽”,当美丽到来之际,我们应该很好地去把握主题,捕捉生成的机会,很好地运用下去。如:把没有完成的服装在区域角内布置成“小小服饰展”,让孩子们继续在区角延伸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当绘画“太阳”的幼儿早已画完在等待时,教师播放音乐让孩子戴上太阳头饰进行歌曲表演,没有画完的孩子一边欣赏一边画……这样,不仅减少了等待,也让所有的孩子对美术活动产生有一种全新的体验乐趣。
  3.与社会接轨,在生活中拓展美术教学
  美术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能否利用生活中的艺术资源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我们要善于在课堂教学后点拨幼儿寻找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点,让课堂教学延伸。例如:在“菊花节”的时候让孩子们游览“田野菊海”,再把把自己对菊花的美好印象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引导孩子用心灵去体会当地节日的特征,用各种美术形式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激发孩子对生活美的感知,激发创作欲望。
  二、创设生活化的美术活动环境,提升幼儿的观察和绘画能力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这世界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幼儿如何去发现美和创造美?我们得给孩子提供一个美的环境,让孩子的眼睛里看得到这些“美”。   1.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
  以往环境布置是老师精心制作多、成品材料多,但效果却是好看不好用、好用不经用。为给幼儿在活动室内营造一个生活化的美术活动环境,我们注意使用材料及制作装饰手段上的多样化,让班级环境新意迭出,充实丰富。还使创设的环境与主题活动的相辅相成,如:在制作完“美丽的蝴蝶”后,将主题墙布置成“蝴蝶的家”,这样不仅让幼儿体会自己作品被展示的愉悦,又将主题延续下去……
  2.户外是最好的课堂
  把美术课堂的胸怀打开,走出户外,我们就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去感受,更灵动的想法去创作:五彩斑斓的季节给予美术课堂上最精彩的欣赏评述,热热闹闹的场景捕捉提供美术课堂上最直观的造型表现……身处于大自然的优美环境中,孩子们“有感而画”,也会让美术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例如在教小朋友画蚂蚁时,如果只是在课堂上用一张图片来讲蚂蚁的头、胸、腹,就不能让孩子对蚂蚁有全面的、感性的认识。我们在让幼儿了解有关蚂蚁的知识后,带他们到室外找蚂蚁。孩子们有的在大树下观察,有的在花草间搜索。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幼儿都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有的用手摸、有的在争论蚂蚁会不会打架。回教室与同伴、师生互相交流后,小朋友对蚂蚁的构造了然于心,都开始迫不及待地画着,有的画了一群蚂蚁,有的画蚂蚁搬家,有的画蚂蚁吵架,这一次的作品充满了灵气,想象力丰富,这是因为身处于这样的环境,孩子们的创作灵感呼之欲出,不可阻挡。
  三、选择生活化的美术活动材料,丰富幼儿创作表现的途径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不同的绘画材料在同样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呈现的效果截然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可利用的美术材料随处可见,只要用心,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成为孩子绘画的法宝。[3]
  1.大自然的天然素材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纸浆、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稻草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美丽的树叶画、可爱的稻草人、有趣的种子粘帖……它们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能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
  迷人的秋天里,当美丽的梧桐树叶一片一片飘下来的时候,我们在梧桐树下用报纸挖个洞,成了一件衣服。“怎么样让我们的衣服更漂亮呢?”,带着这样的愿望,孩子们到梧桐树下里捡上几片树叶,坐在草地上,有的用双面胶把树叶贴上去,有的捡一片花瓣点缀一下,还有的用贴纸和彩带打扮起来……不一会,孩子们都穿上自己独一无二的“树叶衣服”,在操场上跑呀、“飞”呀,美术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2.富有特色的乡土资源
  在幼儿熟悉的本土文化中获得教育的资源,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乡土资源是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所特有的教育资源。蜡染、菊花、剪纸、石桥……都是江南水乡古镇所特有的。这些资源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又有浓厚的民俗风情。我们在“美丽的古镇”主题活动中,孩子利用乡土资源大胆地进行创作表现。那一个个手工绘制的彩色酒坛,那一件件精心制作的艳丽衣裳,那一幢幢质朴的民居……无不体现出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美的感悟,对生活的向往。
  3.合理利用废旧材料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可以利用的“宝贝”,那就是废旧材料。如:纸盒子、旧报纸,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等,孩子们十分乐于摆弄它们,并能用自已喜欢的美术方式进行表现。
  “大嘴怪”的活动就是利用包装袋进行大胆地装饰而产生的。当孩子们将“大嘴怪”装满了风在操场上满场奔跑的时候,你根本就不会想到,原来这么有趣的玩具,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垃圾袋的“杰作”。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丰富了孩子表现美的途径,同时也培养幼儿养成废物利用的习惯,形成了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运用生活化的美术活动评价,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努力的成果得到别人的认同,幼儿也不例外,而且这种渴望得到赞赏的心理比成人更强烈。我们要用心感受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的点滴进步,要认识到评价过程比评价结果更为重要,要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4]
  1.重视作品过程的评价
  幼儿绘画的潜力各有不同,如果要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应优先考虑对他们创造性的培养,不能只拿像与不像、行与不行作为评价一幅幼儿作品的标准。我们可以从作品是否真实地表现了幼儿的生活情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是否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诠释等要素来进行评价。
  在大班的美术活动《美丽的流星》课堂上,有一位孩子由于动作太快,只剪下一颗很小的星星。当他想进行装饰时,才发觉自己的作品太小了,急得快哭了。这时候,老师走过去,请大家看看这颗流星有什么优点?孩子们有的说:“画得特别像”,有的说“还画了眼睛和表情,很可爱”……当大家都肯定了他的作品后,老师再请大家提点意见,大家发现作品绘画太小了,这个时候孩子自己其实早已意识到自己的失误,马上进行了改正。在受到同伴鼓励之后的孩子,他的想象和创造力也得到了肯定,又发现了自己失误及时进行改正。而其他同伴,也通过对别人的鼓励和指正,找到了一个评价的标准。因此,在对待幼儿作品的评价时,常用欣赏、鼓励的语言和方式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会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重视幼儿的自我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教师应抓住孩子的这一强烈需求,让幼儿主动参与美术评价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幼儿完成作品后,引导孩子寻找自己作品的闪光点,鼓励孩子进行自我评价……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的创作会有一种自豪感,对美术活动也会更有积极性和创造力。
  常言说:只要肯探索,总能找到路。美术活动是幼儿教育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运用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课程模式使美术活动更生活化、灵活化、个性化,它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我们采取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打开更多心灵的窗户,让阳光和新鲜空气透进孩子幼小的心田。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沐浴着教育的阳光,插上“生活化”的翅膀,在美术教育的天空自由翱翔![5]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10.
  [2]张黎明.生成性教学在儿童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美术教育,2003,(3).
  [3]孙瑛.利用生活化材料感受幼儿创意之美[J] .早期教育(美术), 2012 ,(10).
  [4]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8.
  [5]张念云.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218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