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文化中的“三才之道”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智慧,对于当今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创新、回归本土化设计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才之道”概念的阐述,对其精神实质的发掘,并结合当代的经典设计案例来论述当代设计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关键词】天、地、人三才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教育
  所谓“三才”,在《周易》中是指“天”“地”“人”三者而言的。所谓“三才之道”,在《周易》中是专指“天道”“地道”“人道”三者而言的。“才”,也作“材”,二者通用。“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立位而成章。”(《易・说卦》)这是对天、地、人三才之道内涵的最早界定,大意是构成天、地、人的都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这为以后中华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这种思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有体现,以致形成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而“天、地、人”三才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同等、并列的,而是分主次、从属的。如《道德经》上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学说,天、地两道乃是人道的楷模、榜样及标准;人道应该效法并实践天道与地道,人的处世原则必须从天地万物等自然规律中去借鉴学习。人只有坚持学习天道与地道,方能成才。由于《周易》强调人始终要效法天地,以天地之道作为人生最高标准,所以“天人合一”就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境界,因而,造就了“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特别是哲学史上的滥觞,“天人合一”思想所讨论的焦点,无外乎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中华民族自文化形成开始就认为天地是人类的根本,认为人类是天地的附属物,属于天地之间。人类的产生、生存与发展都必须依附于天地。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天地是十分敬仰和崇拜的。
  在现代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其产生“意”,超越表象,使设计从技术生活层面升华到精神文化层面,追求的不仅仅是人的生理需求,还有更高的精神享受。中国传统审美精神自古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体现伦理道德。而在传统园林设计中更讲求天、地、人三才的对立与统一,因材施艺,因势利导等。中国人更注重事物的瞬间美,如园林中要有不同花期的植物组合,更多的是一种生命体现,而不像日本枯山水园林那样追求事物的不变与永恒,我们追求的是生命的交替与生生不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思想,强调现代设计中要体现中式思想,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
  中国设计教育本身起步比较晚,所借鉴的是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的设计教育理念,设计教育进入中国后,特别是受到了国外现代主义思潮的强烈冲击,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但致命的是就像当初中国学习苏联模式一样,以为找到了一种放之四海皆宜的模式,那种迫不及待想发展的心理导致我们忽略了每个国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气息,只看到了统一性却忽略了对立性。在欧洲文化里,他们崇尚的是人定胜天的哲学思想,经过人工修饰过的才是美的,只是强调“人才”却很少关注天、地两才。比如,欧洲的古典式园林,特别是法国,基本上都是人工味很足的几何形绿植和道路,在尺度比例上研究得比较透彻,这也是受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所影响的结果。而对于美国来说,其设计起步没有欧洲国家那么早,但发展之迅速是有目共睹的,美国自从上世纪60年代进入丰裕社会以来,各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教育体系。由于美国是移民国家,这就决定了其文化的差异性以及薄弱性,没有自己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因此,美国在设计教育方面更加注重的是创新型设计,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美国在传统文化上的缺失,但美国也有其设计教育的局限性。近几年,由于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首先由发达国家提出的所谓的“生态设计”正步入正轨,取代了以往纯粹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式,把设计重点倾向了“天、地、人”三才之中,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这似乎又回到了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哲理当中,中国人早在1000年以前就认识到了这个道理,并且一直在实践着。
  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李树华提出的景观设计中的“三才之道”,也就是“天、地、人”三才。他认为,一个好的景观设计会经历三个阶段,从景观到风景,再到风土的三个阶段的变化,精炼而又全面地体现了设计中所考虑的不仅仅是“人”,而更应该是“天、地、人”三才的综合,同时也道出了传统园林中“虽有人做,宛自天开”境界,从人为的景观到成为自然界本身的存在。
  以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为例,采用回收的建筑材料做成,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建筑体现的不是为了哗众取宠的形式,而是符合中国式的审美,是国人性格的真正映射,不会像有些现代材料那样与自然相左,犹如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建筑,透视出中国人本身的精神气质,工艺和形式都很现代,却能很好地把中国传统的气质表现出来。建筑上的纹样是用传统建筑中常用的砖瓦拼接而成,与其说是建筑,还不如说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建筑用材没有污染源,天然的石材更多表现的是一种亲和力,也就是“天、地、人”三才理论的体现。
  因此,设计教育更应该注重自己本国的文化特色,确立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天、地、人三才是不可分的,而“人”也不单单是身体需求或生活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在教育方面,教师应该多提倡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锻炼学生把传统文化运用到设计中去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自豪感,对外国设计应该是借鉴而不是完全抄袭。把设计的出发点基于“天、地、人”三才上,提倡设计出具有文化特色、精神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A].张岱年全集:第五卷[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2]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3]钱耕森.“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易经》赋世界和平及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下)[J].中华易学(中国台北),1997(206).
  [4]钱耕森,沈素珍.《周易》论天地人三才之道[Z].
  [5]马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A].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张斐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236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