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闻的真实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们的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网络等媒体每天都发布大量的新闻,这些新闻从哪里来?它们的本源是什么?本文认为,新闻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他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中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这种观念形态,是对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产生新闻的前提和基础。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新闻。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电视新闻编辑;职业道德;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52-01
  在和谐社会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是具体挑战性的,因为群众的需求成为电视台节目的主要方向,这就要求电视记者们不断创新、开发与研究接近大众且质量高的电视节目。通过本文从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素质入手,分析了和谐社会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自身素质培养措施,希望为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有力的保障。以事实说话,把握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新闻报道务必恪守真实性原则,它要求字新闻稿件中叙述要准确,字句要干净,不引申,少议论。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所在只有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才能还观众一个完整、准确的新闻事实。
  重大事故的报道,事故的伤亡人数和事故的原因是受众最关心的,记者一定要在调查取材的基础上,把话语权交给现场的目击者和警方,切记听风就得是雨,主观臆断,乱报一气,引发新闻失实,记者本事犯了错不说,电视台的公信力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过去有人担心,突发事件来了,如果让媒体报道,会引发社会恐慌, 制造不稳定,但SARS的经验告诉我们,媒体的快速透明报道不仅不是不稳定因素,反而是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媒体的透明,也终于让所有人联合起来,从政府官员到科学家 ,从医务工作者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联起手来,共同打赢这场战争。在十七大报告上,将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个权利,白纸黑字地写于其中。
  作为一个电视节目《感动中国》,以一种年度电视化的操作模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感动,是一种力量,也可以推动这个时代前行;感动也有进一步成长和成功的可能。感动在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对感动的解释,对于普通人来说,感动往往与泪水紧密相关,而一颗好久没有被感动的心,就像一朵很久没有被浇过水的花。所以泪水,也是一种浇灌良心所用的水。在社会的道德底线被不断突破的背景下,人们心中 向善的愿望并没有泯灭,甚至因此变得更强烈。生活中的人们,哪怕一些为自己的利益在做着不那么光彩事情的人们,面对屏幕时,也依然可能被感动,因为残存的 良心以及与利益的尊重;更不用说芸芸众生们,中国人的内心原本善良。当然大家感动,也来源于《感动中国》回到一种人性的表达,不是概念,不是口号,不用空 话套话,而是用心讲述真正好人 的故事,用细节用情感用回到土地的质朴来讲述。这就拆穿了人们心中的墙,这时,不管你身居高位还是普通百姓都只复原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上面,感动就变得简单。当然,与社会的需求有关。法律只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道德标准,仅维持这种最低是不够的,更何况,这种“最低”还时常被突破。在我们这个并不靠宗教来确立信仰的民族中,在时代巨变的转折阶段,在信仰缺失的空白地带,什么,是十三亿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恐怕还是要向道德、人心与传统文化方面去寻找答案。于是《感动中国》与上上下下内存与外在的需求一拍即合。这样新闻报道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真实客观的同时,帮助公众达成事件的理解而有效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
  有的新闻工作者为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迎合观众的好奇心,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测收集新闻素材使新闻严重失实。百姓故事讲述一位老人的晚年心酸故事,家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按正常来讲儿女都成家了,也该是自己享受清福的时候了,但是他却有一肚子的苦水。据老人讲述在他37岁那年,老伴去世后,他自己一个人拉扯了五个儿女,还有父母需要照顾,那时他的大儿子才十五岁,小儿子仅九岁,全家就指着他种两亩地来维持生活。老人拼死拼活的养活着一家子人,冬天农闲了就去扛木头,还供小儿子上了大学。他去做生意,没想到却得了脑栓,丧失了劳动能力,靠着低保和儿女给的赡养费维持生活。现在几个儿女不孝顺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什么原因都应该赡养老人,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一个普通的百姓故事,播出后确引发了几个儿女的不满,找采访记者进行无理取闹的交涉、理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新闻对真相的反映表现为对过程的真实反映,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仔细地进行采访,不搞清楚事实不轻易进行报道,搞清多少事实就报道多少内容,是新闻职业的理念的要旨之一。冷静分析,不轻信局外人提供的材料,认真分析来自他人材料的真实度。
  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一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完全真实。二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完全真实。新闻作为商品,必须是客观的、公正的、真实的、全面的信息。传媒的基本职责,就是客观地报告事实。有意识的、预谋地介入事实的发生和发展,是违背新闻职业规范的行为,因为这样做必然造成“假事件”。人们想要了解的是传媒以外的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而不是传媒参与制造的世界。新闻炒作有意强化事实的某一部分,遮蔽其他部分,这是造假行为,等于告诉人家的新闻被掺假了,这和我们购买了假冒伪劣东西的性质是一样的。
  总之,人的思想认识、观点、态度、看法是多元的,新闻报道中若有议论,那就只有与记者观点、看法相一致的人才乐于接受。记者的观点越是能巧妙地蕴含于事实之中,越可以使更多的人觉得真实可信,新闻传播的效果才会好。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透析新闻炒作[J].当代传播.2007,(05):44.
  [2]闫晓宇.我国都市报的公信力问题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
  [3]龙传永.对新闻真实性的思考[J].新闻窗.2012,(03):85-86.
  [4]吕晴春.情感谈话类节目亦需重视舆论生态平衡――以江苏卫视《人间》节目为例[J].南方电视学刊.2011,(04):109-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261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