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变苦学为乐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要求认识许多的常用汉字,老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趣味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快乐轻松识字。
  【关键词】低年级;兴趣;形象思维;自主识字
  识字教学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首先要任务,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高低。当今世界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获得又依靠阅读来实现。小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与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因此,识字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同时也要求小学低年级就要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会写800-1000个常用字。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思。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高自我识字的能力,增强识字的效果,一直都困扰着我们。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几经斟酌与实践,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完全可以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一种趣味教学法。以趣为眼,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打开学生的视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在自信的心态下学习汉字。
  1. 融入生活,兴趣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比如:学生的姓名是学生最熟悉的语言因素,每个人的名字也都是小伙伴们愿学愿认的,何不把班上50位同学的名字收集起来作为识字的材料,相信学生定会感觉兴趣十足的。可以结合教室布置,把全班50位同学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50颗闪烁的星星里,并把它们张贴在宣传栏里。这下子,学生劲头来了,一下课就蜂拥而上,仰起头大声地读着小伙伴的名字。碰到不认识的字时,同学间还会相互帮忙、相互提醒。当同学名字的三个字中有一个不认识时,小朋友们还会开动脑筋,利用名字的读音来认识生字。当找到自己的小星时,有的小朋友还会兴奋地用小手指点着自己的名字,开心地告诉大家:“我叫某某某,我的名字是这样写的!”在名字魅力的吸引下,在这种“奔走相告”的氛围中,那些原本十分枯燥的汉字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像一颗颗种子一样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是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我们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所以,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该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2. 引进猜谜,津津有味 在识字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有好多学生明明刚才还认识这个生字,可是只要把这个生字挪个位置,他又不知该念啥了。看来学生没有真正记住这些生字宝宝,他们只是根据生字固定的位置、大体的形状强迫自己硬记。真是难为了这些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5时,学到一首谜语:“言来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出人意料的是学生一改平时无精打采的样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仅猜出了字谜记住的生字,还理解了“请、情、睛、清”的意思。我恍然大悟:原来学生在学习生字时有一种求知欲。那我们何不多创设一些猜谜游戏呢?于是就有意识地利用简单的谜语来帮助学生记忆生字。比如:在学习“苦”字时,有这样一个谜语:“一家十口住草房。”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还说出了自己猜谜的方法。如学习了“田”字,我说字谜:横看三,竖看三,写出来,不是三;学习了“雷”字,编成“大雨落到田上”;学习了“团”字,编成“国字玉出门,人才进了门”;在写“非”字时有个学生总把三横写成四横。说了几遍还是错,我灵机一动编了这样一则谜语:“一个猪槽两头通,六头小猪两边拱。”学生一听有趣极了,连说记住了。此后,那些孩子再也没写错过。这些喜闻乐见的谜语,学生容易接受,学起来兴趣浓,效果好。可能是猜谜猜上瘾了吧,后来,魏依帆同学还给“闭”改编了谜语:“闪字人出门,才字进了门。”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此外还有更绝的,金晨炜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理解还给“怕”创编的谜语“心里白茫茫的一片”。孩子们的进步真是令人折服!小小的一则谜语,竟然能激起学生如此之大的学习热情。看来兴趣才是学生识字的不竭动力。我们把猜谜引进识字课堂,学生不仅生字学得津津有味,还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又锻炼了他们说话的能力,发挥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3. 巧编顺口溜,攻破难关 每个汉字都是音、形、意的统一体。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每个生字的具体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抓住音、形、意之间的关系,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就可以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时,可以这样教学“滚”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把“衣”分,中间加个“公”,合起来就是“滚”。学生一听,一下子茅塞顿开,很快记住滚的字形。还有,在课堂上编一些顺口溜,既可以调节气氛,又可以增强学生记忆。在汉字有一些形近字,字形非常相似,像孪生姐妹一样,使人难以辩认。学生一不小心就混淆,或是容易张冠李戴,这时候、完全可以编几句充满童趣的顺口溜帮助学生加以区分。如“鸡、鸭、鹅”――“尖嘴鸡,扁嘴鸭,我我我叫大鹅”;“外、处”――“像外不是外,多了一长带(处),处字不出头,出头到外走(外)”;又如:为了区分“巳、已、己”我编了如下顺口溜:开口“己(ji),自己的“已”;半口“已”(yi),已经的“已”;闭口“巳”(si),巳时的“巳”。”通过巧编顺口溜,把学生识字过程的难点、疑点等难关一一攻破。在识字教学中,正是有了教师的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枯燥的识字教学才会变得妙趣横生。   4. 借助形象思维,让学生在尝试中自主识字 低年级学生正是发展形象思维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在识字教学中,学生们常常能根据每个汉字的特点,运用讲故事,编口诀等方式识记生字。自主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激活,思维闪现出创新的火花。比如:学习“拔”字,学生编出了小故事:几位小朋友手握绳子拔河,“友”上边的点就是小朋友头出的汗。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杰作啊!再如,学习“画”字,学生编出谜语“一位姓田的小朋友去做船”;学习“春”字时,编出了谜语“三人看日落”:学习“金”字时,编出了谜语“一个人,他姓王,兜里装着两块糖”……
  5. 借助熟字,让学生在自主中复习巩固 在识字过程中,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针对学生这一识记特点,在尝试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根据“熟字换偏旁”此类字的特点,让学生用加减法识记生字。如“报”与“服”“近”与“就”等等,通过对比记忆,学生不仅能较快掌握新字,而且还能在对比中与以往的熟字多次见面,进一步巩固了旧字,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在尝试识字教学中,我还通过让学生“拼”“摆”“书空”生字笔画部件的方法,给学生以直接,立体的感官刺激,从而调动他们进一步尝试的兴趣,促使他们在自学,自悟,自得中不断探索,达到巩固识记生字的目的。例如,发给学生一些熟字卡片(“大”、“人”、“干”、“木”)和分别写在卡片上的几种形态的“点”,请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说这些字加上“点”后会变成什么字。如“大”可变成“太”“头”,“人”变成“火”,“干”变成“平”,“木”变成“米”……
  6. 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尝试中比较运用 根据低年级学生直观性较强,观察分析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可以试着在识字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运用新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发挥,久而久之,学生会比以往更会善于观察,识字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乌鸦喝水》中有两个生字“喝”和“渴”容易混淆,学生常常误写成“渴水”和“口喝”。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你为什么会口渴?”“喝水要用什么来喝?”在分析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找到了答案。有的说:“因为水少,只有三滴水,所以才会口渴。”有的说:“口渴了,要找水喝,所以'渴'左边有三点水。”
  7.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中提高识字效果 低年级学生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认可。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采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中识字的方法,拓展学生自主识字的空间,从而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比如:小学生对儿童食品情有独钟,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对食品包装纸上的字,并进行识记,这种识记过程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再如:提示学生在放学的路上注意路边的广告牌,节假日记住节假日名称等方法,也可以收到明显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可见,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不容忽视。尤其是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更应选取最佳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轻松进入“识字乐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进行有趣的识字活动。
  参考文献
  [1]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创智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丛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30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