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化学王国里淌出一条渐行渐宽的路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小燕

  摘 要:如何学习高中化学?如何引领学生在化学王国里淌出一条渐行渐宽的路子?优秀和聪慧的化学教师,通过新颖丰富的情境创设、直观形象的实验操作,创设一个不断刷新、不断延伸的课堂,引导学生在化学的“百草园”里收获到殷实的“花草”和饱满的“果实”。
  关键词:情境创设;实验操作;开放延伸
  如何学习高中化学?如何引领学生在化学王国里淌出一条渐行渐宽的路子?面对这门异常重要但“晦涩难缠”的课程,专家和学者在探索,在前行的路上不断“擦亮”自己的眼睛。而更多的一线教师也在关注技术和方法之前,不断低下头琢磨:情境创设、扩展眼界、探究体验……其中,有一些先行者,已经引领学生在化学教材、课堂、实验中,收获了“馥郁”和“芬芳”。
  一、从生活出发,应多一些情境创设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的确,枯燥的理论讲解只能带来苦闷、压抑、死气沉沉的课堂。余光中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这句话影射到教学中就是,课堂上可以没有专家,但一定要有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聪慧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设新颖丰富的情境,使学生从“麻木发呆”过渡到“活蹦乱跳”。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程《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的教学中,一教师在上课伊始,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
  (1)请大家观看图片:展示图片→自热饭盒→自热饭盒原理示意图。思考它与普通饭盒的不同之处。
  (2)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Na2O2与H2O的反应。思考:水能生火的原因是什么?此反应除了得到NaOH和O2,还有什么生成?
  (3)动画展示燃烧、爆炸及电池的图片和视频。思考: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都有哪些表现?
  以上情境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现实“亲密接触”,自然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曾经业已“沉睡”的一大群细胞,使课堂温度一升再升,学生学得活泼,学得兴致盎然,效果事半功倍。
  二、从实验出发,应多一些直观操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说到底,化学课堂不仅仅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和耳朵,也要解放学生的双手。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谓的“创造”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离不开手脑结合,观察、阅读、思考、实践应相结合。
  仍然以《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的教学为例。放热现象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验,触摸反应器和观察温度计,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的实验直观、有趣,能很快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正所谓“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在本课中,化学键的拆开与形成和具体的能量数值联系在一起,定量计算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又要从物理学的相对能量高低与能量的转化的视角去认识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最后还要将两套判断标准有机地结合在一块,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去认识反应的反应热,显然难度较大,尤其是两套判据的整合。面对这一教学中的“拦路虎”,教师将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整合,首先展示自热饭盒的图片,让学生对反应的热量变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将课本上的实验提前到课始,直接感受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样的设计如磁力一般吸引了学生,课堂呈现出争先思考、互相策应的激动人心的风景。
  三、从学生出发,应多一些开放延伸
  课堂不是一个静态的所在,所谓成功课堂应该是一个不断刷新、不断延伸的空间。学生也不是知识的静态接受者,而是在不断生成、怀疑、肯定中向前“挺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常性地反思:选择什么?摒弃什么?匡正什么?就高中课程《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而言,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就需要教师多一些开放延伸,多一些另辟蹊径的“路径”。
  例如,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开放性措施:
  (1)在铝与盐酸反应的实验中,为了得到该反应为放热的结论,设计了一个对照实验以及使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这为后面得出金属与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提供依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定量来研究化学的思想。
  (2)通过三方面的措施来理解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一是通过温度传感器来测定盐酸与烧碱反应的放出的热量;二是通过数据的分析,感受现代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三是在使用中和热仪器时,从各个角度分析如何减少反应中热量的损失。
  (3)多角度地认识吸热和放热反应。如热饭盒的原理示意从实验现象、宏观、微观三个角度去解释。提倡开放性、应用性,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身边化学现象和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提倡通过开展辩论、角色扮演、小型调查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
  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曾经说:“在每个教育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无论是情境创设,还是实验操作,抑或是开放延伸,教师是关键,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全面的锻造而创造条件,以便引导学生在化学的“百草园”收获到殷实的“花草”和饱满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创造宣言.育才学校手册,1994.
  [2][美]帕克・帕默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17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