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中的课前预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红艳

  所有数学老师都想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必须的。假如课前没有准备,学生听老师的课就会感到一头雾水,教学效果也一定不明显。在预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上难点,找出疑难问题也是预习的目的所在。每次预习发现疑难并记下来,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有目的地听课,直到搞清楚题目的来龙去脉,达到举一反三为止。这样一来,课前预习的效果如何、方法是否适当,就会对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也就决定了学生的成绩。下面谈一谈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一、预习的内容和目的要明确
  第一,对预习的知识内容要有全面的了解,它属于哪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如何,在所学知识中的地位怎样;第二,应弄清楚通过预习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如:哪些属于了解、理解的知识?哪些应该掌握运用?也要弄清预习是要提高听课质量,培养提出问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预习内容要适量
  课前预习有大预习(章节预习)、中预习(部分预习)、小预习(课时预习),最重要而又最有效的当属课时预习,由于一节课的内容有限,时间一般在十到二十分钟,切不可花上几个小时,一看就是几页,那样会抓不住重点起不到预习的作用。因此,预习的量一定要控制好。
  三、提纲挈领,紧扣要点
  预习要有章法,不能随心所欲,要根据教学提纲进行预习,不断提高。预习前有针对性地写出问题的提纲,更要适当了解对一些问题的判断、填空、选择等思考,有目的地去预习,激发预习兴趣,从而提高预习效果。
  四、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的方法非常重要,它一般在课外进行,应学会怎样阅读,怎样做好笔记,怎样提出问题,做到边阅读、边对照、边理解,随时划一划、读一读、写一写,把懂的、不太懂的、完全不懂的分离出来,并做好记录,要善于抓住要点、重点和难点,并紧紧围绕重难点进行思考、研究,展开讨论,找出突破的方法。
  五、找出疑难,提出问题
  找出知识点中的疑难是预习的关键。无论预习的内容多少,疑难问题肯定会有,对疑点要绝不放松,要理解题中的每一个字、句或所给的条件,对主要词语要反复推敲,弄清题目的要求,要学的知识点体现在哪里,多次对照题目要求,进行丰富的思维想象,为上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做好预习的检查工作
  有始有终是课前预习的关键。检查要到位,逐一查漏补缺,不然就有可能虎头蛇尾,坚持不了多久就不了了之,没有一定的预习效果。一般检查分为两点:一是自查。查自己预习的内容和数量是否适中,出现的问题要自己记下来或者做个记号来衡量预习效果如何;二是对预习的知识让老师进行逐一检查,检查时间一定要放在课前几分钟,对照教学内容,用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进行课堂提问,也可利用分组讨论或者随便发言,让学生动起来,特别对主动的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少点拨指导,激发预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密切地把课前预习和老师的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七、对课前预习及时总结
  一开始课前预习的习惯还要慢慢地形成,如果方法掌握不够,预习的效果不会非常明显,但是,对课前预习进行及时的总结必不可少。通常每节课后几分钟的回忆和讨论,回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与自己预习中所了解的、弄懂的、掌握的问题还存在哪些不足,预习中的难点能否一目了然。通过预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了等等。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是学生进行预习的无形动力,激发学生自觉地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前预习应该使学生认真、独立、有创造性地提出对问题的质疑,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真正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获取最佳预习效果,任重道远但乐趣无穷。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东海县海陵路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83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