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幼儿舞蹈《我可喜欢你》浅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09年末,在CCTV第五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的颁奖晚会演出现场,由著名少儿舞蹈编导曹尔瑞老师编导的低幼舞蹈《我可喜欢你》一出场便吸引了全国电视观众的眼球:一群天真烂漫的4-5岁小女孩儿,身着白纱裙红兜兜、不仅用拥抱、亲昵等童稚天真的动作向同伴表达彼此的喜爱,还不停的呢喃着:我可喜欢你、你喜不喜欢我?……这些本色、童真的语言和表演把孩子们渴求融入集体、渴望被同伴喜欢、认同的心理需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幼儿舞蹈;《我可喜欢你》;交往能力;发展阶段;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70-01
  虽然舞蹈所表现的主题和情节很简单,但许多观众看后对其中直白童真的配词感触深刻,让人听了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感觉这些话又都是我们童年时曾经说过的话。从这些对白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觉到幼儿在游戏、生活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交友愿望在不断的增长,交往能力和社会性也不断增强。透过这个舞蹈简单的对白,我们来看一看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一、“我可喜欢你、你喜不喜欢我?”
  2~3岁的孩子往往会很直接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正如“我可喜欢你”,但一般不强求对方的回应,这一阶段的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虽然有强烈的交友愿望,却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即使是玩玩具,他们也是各玩各的,很少合作,也不太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曾见到这样可爱的一幕:两个2岁半左右的同龄宝宝在一个西餐店相遇了,男宝宝看见女宝宝,不由自主的走过去,俩人都不说话,但都笑眯眯的看着对方,在双方妈妈的提醒下,男宝宝说:“你好,妹妹”。男宝宝的妈妈问:“喜不喜欢妹妹呀?”男宝宝连忙点头:“喜欢。”但当妈妈提议要他把手里的糕点分给妹妹时,男宝宝却不愿意、转身走开。作为旁观者的我很被这纯洁的相遇感动,这个‘喜欢同伴’而不愿和同伴分享的画面一直让我难忘。他们已经向对方发出善意的交往信号,但还不具备交往的能力,这也是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的。等到再大一些,他们就有被别人喜欢、认同的心理需求了,他会慢慢体会到如果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会得到别人的‘喜欢’的。
  二、“我的东西让你吃你喜不喜欢我?我的东西让你玩你喜不喜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能以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同伴的感受和需求时,他们的交友愿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交往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3~5岁的幼儿特别喜欢和同伴交往,因为同伴不仅和自己一样有相当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共同的兴趣点,还能为自己提供在父母和家庭那里学不到的感受和经验,而且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从这句对白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正努力的为自己创建积极的同伴关系,而这一阶段孩子与人交往的最大特征就是以食物和玩具构建自己的‘朋友圈’,他认为‘朋友’就是自己喜欢的人、愿意和自己一起玩、一起分享食物的人。他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日渐体察、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知道如何获得同伴的认同和喜爱,逐渐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努力建立和同伴的友谊’发展,体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发端。一个5岁的男孩子在出去找小伙伴玩的时候拿了好几把玩具枪,找到小伙伴后给大家一人发了一把,同伴们都很高兴,在游戏时候自然推举他当‘司令’。其实并没有成人教他这样做,是他自己在和同伴游戏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了其中的交往“潜规则”,才不顾妈妈的劝阻拿着一堆枪冲出家门。
  三、“我会和你做游戏你喜不喜欢我?”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而游戏则为孩子提供了与人相处的最佳机会和社会课堂,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任何类型的游戏都有助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通过在游戏中与同伴、环境的互动以及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会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逐步理解角色的责任并了解与人交往的准则和方法。另外,通过共同游戏、制定并遵守规则,幼儿会慢慢理解怎样和同伴合作会使游戏更有趣味,懂得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分享、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别人才愿意和自己做朋友,知道与别人合作游戏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朋友和愉快体验。积极参与游戏的孩子会拥有日益扩大的‘朋友网络’,交往能力会得到飞速的提升,平时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听到孩子们说这样的话:咱们一起玩吧?你带我玩不带?你们带我玩吧!……足可以说明孩子渴望融入集体、被他人认同的心理需求非常强烈。
  四、“我勇敢、我不哭、你喜不喜欢我?”
  人格心理学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孩子亦是如此,但他们由于自身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限制,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他们往往是通过成人或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所以,幼儿的自我评价还依赖于他人――喜欢自己的人越多,越自我认同、有愉快的体验。
  我们可能都有这种体验:越小的孩子无论是摔倒还是受一点伤害都会哇哇大哭以博取成人的关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5~6岁以后,其社会性体验逐渐成熟,自我体验日趋复杂――像这个孩子摔倒不哭就是她的交往意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逐渐开始注重个人的品质形象!为了博取同伴的认同和尊重,她忍着身体的痛楚就是想得到一句积极地评价和赞誉,体现出极强的自律性。说明这时候幼儿的自我意象已形成,非常在意同伴眼中自己的形象,继而寻求自我独立和良好的自我超越,以体现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
  《我可喜欢你》这个舞蹈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喜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简单直白的表现了幼儿心理层面的需求,童真自然地表达幼儿间交往、沟通和融入集体的渴望。回味这几句浅显的对白,不仅能让孩子们得到与同伴交往的启示,也提醒我们成人要为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长创设积极地社会化教育环境。一个孩子从依赖成人到独立,从“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需要有一个积极的社会化教育环境指引,需要与这个世界进行全方位的接触和交流,需要他主动地在头脑中形成交往准则;即使与伙伴发生冲突,我们也要鼓励他努力了解伙伴与自己在交往方法上的差异,并通过沟通、表白、宽容等积极地方式来解决矛盾,促进友谊;不管他从中获得的是分享的快乐或失败的教训、还是前进的勇气和退让的涵养,这都对他成年后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深远积极地影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631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