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努力实施语文课堂对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海金

  摘 要:传统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把学生当成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教训的“机器”,被动应付考试的“奴隶”,片面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作用,因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难以发挥作为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以教育的立足点开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承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进程中注重教学方式的恰当运用,组织起充满活力、变接受性活动为探究性、研究性活动的课堂,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当然精彩活跃的语文课堂也需从细微处着手,才能不断激活拥有无穷创造力的细胞――个性思维。
  关键词:语文课堂;主动权;动机
  一、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前面提到的“雄辩式”教学方式中,教师把课堂当成了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学生又怎能有表现、发挥的空间?怎能有感受拥有知识所带来喜悦的机会?又怎能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呢?正如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指出的:“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决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就是说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因此,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最好方法应当是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状态如何,都要集中注意于尽可能有效地去教他们。学生尝到了甜头,就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
  如,在教学《曹操献刀》这课时,可以让了解三国故事的学生讲一段表现曹操有勇有谋的故事,结果学生不仅讲得绘声绘色,还将当时三国鼎立的形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听课的学生投出了敬佩的目光,掌声不由自欺欺人主地响起来,这不仅活跃进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们每堂课都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有了思考的主动权。无论是雄辩式、育婴式,还是教条式的教学方法都激不起学生思考的浪花,甚至有的教师小心翼翼地最终还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的预设范围,以达到课堂系统连贯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规性解决问题,指的是个人要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这实际上不属于真正的问题解决,只能属于知识的应用。另一种是创造性解决问题,指的是个人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这个答案只有通过寻找新的方法、探索新的步骤才能发现。这种问题的解决结果总是出现新的思维产品。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被称为“创造”,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应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又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就是探索与创造。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很好地统一,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各方面能力。
  (作者单位 辽宁省庄河市第四高级中学)
  编辑 鲁翠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21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