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踉跄的中国当代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赟

  【摘 要】中国当代艺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前行,表面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实则步伐踉跄,举步维艰。当代艺术的张扬与尖锐无不充斥着“反”的态度,当代艺术挣扎在自我释放与无限约束中,也正是在这种对抗中成长起来,才能说明它存在的价值与合理。当代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发挥,也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带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 当代 对抗 危机
  【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87-02
  “当代艺术”顾名思义是指今天的艺术,在本质上也主要是具备当代精神以及具有当代艺术语言的艺术形式。目前“当代艺术”一词使用普遍,主要是因为容易与历史上已经存在过的艺术形式更好的区分。当代艺术家所体现的不仅仅具备现代性,还有面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感受与认识的“当代性”,艺术置身于今天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出应有的时代特征。
  一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
  在这里暂且不说当代艺术应如何定义,因为学术界形形色色的定义方式在争执与讨论上好像多有乐此不疲之人。当代艺术一词应用之广泛和使用之频繁是其他艺术无法超越的。中国当代艺术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前行,表面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实则步伐踉跄,举步维艰。从时间上,一般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术现象叫做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也被看做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坏孩子。但是,如今的当代艺术已成为一种强烈的文化符号,它不单纯指向某种艺术倾向,也不单纯存在于某种艺术形式,更不单纯于一种表达方式。艺术形式上包括绘画、装潢、行为、影像、图片等。
  当代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出现并真正形成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家对这个年代并不陌生,因为在这个年代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解放了,经济回升了,生活空间相对自由了,艺术创作解放了!艺术家开始思考,画了多年的革命题材是否可以转变?如何转变?怎么转变?于是,一场艺术革命开始于那个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八五时期”。“反传统”是“八五时期”的思想主流。传统的艺术形式是任何时期都存在的,为何要“反”?是因为要寻找新的出路,并不是传统的东西不好。这个往往被盲目地把“反”当做“坏”来打倒。毕竟我们有过那个打倒一切的年代!
  中国当代艺术就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和年代里出现,它又让人给予崇高的期望与幻想。老一辈的艺术家一如既往地研究着伊维尔技法、列宾的绘画技巧与光影艺术的体现。而一批冒险者正在尝试改变观念,把视线放到欧美。西方艺术的影响是当代艺术能凸显的主要推动力。
  “当代艺术”是建立在“现代艺术”之上的,随着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进入现代时期以来,现代艺术逐渐成为艺术的主导,出现了与近代艺术与古典艺术不同面貌的艺术形式,在西方,“现代艺术”应确定为“当代艺术”的前奏,为“当代艺术”的诞生铺平了道路,扫清了障碍。这与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是同步的。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同样如此,而中国当代艺术出现的特点是集中、突变。相比西方缺少了中间缓冲的环节,也就形成了矛盾更为突出和激烈的特性。
  二 文化的对抗
  中国文化是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谦逊、保守、温雅的文化特点已根深蒂固。中国传统艺术也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一种文化形式,而中国传统艺术在儒家思想几千年的打造下,很难被动摇,更不能替代。艺术思维的差异使得中国当代艺术面临巨大的文化挑战。传统艺术形式占据官方阵地,深入民间根基。当代艺术的发展初期也只是圈内热,圈外凉,很难被大众认可与认知。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接触的外来文化不断丰富,认知上不断扩展,对艺术的要求不断转变,更能体现人性状态与生存的当代艺术反而越来越容易被大家接受,它直观、尖锐、直指要害。相对中国几千年不变的艺术思想,当代艺术更能反映当下人需要的审美取向,也更能迎合当下人的生活状态。如此便一下成为文化艺术的新宠儿。画廊一家一家的增加,艺术投资人越来越多,以经营艺术品为主的文化公司层出不穷,艺术家队伍也逐渐庞大。这就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这段当代艺术空前繁荣的高潮期。
  随着中国突飞猛进的变化,中国人在年龄上分着老、中、青三代,甚至每十年就算作一代人,并且每代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审美倾向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艺术上依然如此,当代艺术的存在方式就是不断与传统艺术思想的冲突与对抗。一场轰轰烈烈的展览伴随着强烈的讽刺与崇拜,嘲笑与赞叹并存。
  文化艺术新老阶层与保守和激进一直都存在着激烈的对抗,当代艺术在某种程度上缺少的是新的立足点与群体间自我包容。当代艺术的激进思想也使得大家在接受艺术的形式上出现变化,可以说目前的策展过程与展览方式是借助了当代艺术的突起而发生的转变的,它趋向成熟,并且非常国际化。
  当代艺术的出现与中国文化的对抗是随即而来的。当代艺术的张扬与尖锐无不充斥着“反”的态度,当代艺术挣扎在自我释放与无限约束中,也正是在这种对抗中成长起来,才能说明它存在的价值与合理。
  三 当代艺术的反哺
  很多艺术家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美术创作必须以政治的创作模式来为人民大众的革命事业服务,教条、僵硬是美术创作的主要特点。在这个情境下,艺术的原生态问题与艺术家的自我展现与表达都被严格地固定在社会主义大形势上。正是处于强烈的逆反心理,在粉碎“四人帮”以后, 很多艺术家的思想得到解禁,并不安于与目前的艺术创作老路,对于工具式的艺术创作具有强烈转变的欲望,使得以往依附状态的创作模式转变成独立自主的创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创作激情与活力。据资料显示,从1979~1984年,艺术家一方面组织自由结社和举办展览,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对过去单一、固执的执行式创作方式进行反驳与讽刺,以至于后来出现的“反传统”、“接轨西方”等激进色彩的艺术创作。
  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踉跄,是受到的阻碍太多,在国家不断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之下,对“政治”的摆脱是当代艺术走向繁荣的一大跨越,才得以走向成熟与健康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治上逐渐宽松,经济上逐渐强大,这也给当代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由空间。也正因为受到太多政治原因,当代艺术便以“政治”为题材创作出大量的调侃政治的艺术作品,并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政治风”。此类题材的作品不但不难被大众接受,反而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主力军。艺术本身就有责任承载更多的社会问题,对历史的认识与反省是这个时期赋予当代艺术的特殊力量,也推动了当代艺术成为艺术主流的发展。   在大众审美的认知上,当代艺术起初远远低于传统艺术形式。“得不到认可”一向不成为艺术创作的阻碍,正如大家熟知的梵高的作品一样。但是一种艺术形式的长期不被认可与认知,则是不利于普及的。当代艺术家在艺术题材与表现手法上尝试了大量通俗性、趣味性、极具个性与吸引年轻一代的表现,并且与城市结合,创造一种区别性空间,来迎合社会人群,迎合城市发展。如北京的“798社区”、昆明的“创库”、深圳的“OCT、梧桐山艺术小镇”等艺术社区的出现,很好地宣传了当代艺术,也表达了当代艺术与人们当下生活的关系。当代艺术的社区现象说明了这一艺术形式正在逐渐被大家认可和认知,并不断带给人们一种区别于以往的艺术享受。当代艺术反哺与政治、经济、社会,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继续承载着独有的社会责任。
  四 当代艺术受到的危机
  当代艺术在刚刚摆脱“政治的无形之手”后,很不幸又迎来了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的“商业的无形之手”,商业的发达也就像一把双刃剑直插当代艺术的心脏。经济的发展使得艺术市场活跃和繁荣,为艺术创作带来的更大的便利,也让艺术家的群体不断壮大,从表面上使当代艺术达到鼎盛的状态,而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立价值观与艺术价值被强大的虚假繁荣所掩盖。艺术品的艺术性完全由商品属性所代替,大量的产品充斥着艺术市场,空前的艺术泡沫聚集,在不具备一定的修养和认知的人都能在艺术市场做强做大。市场经济把当代艺术推向了普通百姓叹为观止的境地,成为生意人追求盈利、获得财富的手段。真正的艺术慢慢远离人群,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成为商人。
  目前“学院派”是艺术功利主义的捷径,更多的人选择艺术院校作为自己艺术道路的跳跳板,在艺术道路上形成圈子内外的概念。更多的艺术家违背了艺术创作的价值体系,把艺术当做谋生,并借助艺术院校的圈子和社会认可度,来提高自己作品的含金量,把功夫用在社会活动与社交上。正因为大量的艺术功利主义者的存在与需要,也催生了大量的艺术批评家,当然也有功利主义需要的批评家。批评家一般对艺术价值的判断相对客观与专业,也正因为艺术批判的存在才有艺术价值的大众化。当代艺术尤其需要艺术批评家,每一个矛盾体都应充分展示自己的矛盾与对立,当代艺术也不例外。
  当代艺术在蓬勃发展期,当然这种说法是相对的。纵观中国当代艺术,内容丰富,题材新颖,队伍壮观。形形色色的当代艺术层出不穷。也不乏部分艺术家创作中为了追求功利,大量使用暴力、艳俗元素,达到刺激眼球,提高认知的目的。艺术本身没有界限,暴力与艳俗等元素并非不可,一旦泛滥便成为一种怪象。对于暴力和艳俗在艺术形式上体现最早出现在西方,原本是对人性的充分表现,表达一种反作用的讽刺与警示。
  五 结束语
  无论是市场经济下的商业行为,还是学术理论,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于世,经过严格的审判与考验。推动了当代艺术繁荣的到底是市场泡沫还是真正的艺术原动力,这样催促我们把当下的艺术现场与艺术思考记录在案,一一呈现给那个公平的时刻。当代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发挥,也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带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不分好坏,也更不可能分出对错,应该或不应该,所有发生的现象都是此时此刻应该发生的。我们应做好艺术的本质,把当代艺术之路梳理清晰,更好地表达与传递艺术思想,推出新时代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美〕佐亚・科库尔、梁硕恩编著.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王春辰等译)[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意大利〕翁贝托・艾柯.美的历史(彭淮栋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英〕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艺术文库(杨成寅译)[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肖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81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