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慎学我,莫似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考满分作文就像一位珠光宝气的佳人,让人眼前一亮,但面对这样的美人,如果一味地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怕不见得是好事。根据内容,量体选衣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满分作文;正确看待;文质兼美
  每年高考之后,满分作文总是成为学子们最抢眼的新宠。客观地说,高考满分作文确有其过人之处,其语言、结构、立意等都很出色,值得那些待考的学子们借鉴,但面对这样的美人,如果一味地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怕不见得是好事。甚至适得其反,抱恨几年。你瞧,有些学生把高考满分作文作为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终南捷径,背诵之,模仿之,忙得不亦乐乎。把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里,落得个铩羽而归,岂不可惜!
  面对高考满分作文,我们应正确借鉴,理智对待。学生要读进去,更要跳出来,大胆走出高考满分作文的影子,以恰当的形式写我心,抒我情。
  病征一:急功近利,为走捷径,直接从高考作文中积累二手材料,造成素材陈旧,粗泛成灾,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对策:注入源头活水,积累新鲜素材。
  每次批改作文时,笔者总会发现不少学生对高考满分作文奉行最简单的“拿来主义”,拙笨一点的原封不动拿来就用,高明点的也只是稍加改造,结果文章的选材千人一面,惊人地相似。李白、杜甫成了学生作文中的常客,屈原、王昭君是学生作文中的红人。而在这些历史人物中转圈的学生却又忘记了如何抒发真情实感,如何用处新意。所以只好大段大段地堆砌材料,文采、情感平平,所以分数也就平平了。
  其实,前人朱熹很早就为我们指明了写作之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写出好文章,要想让自己的思想永远鲜活,就要多读书,读好书,为自己的写作引入源头活水。同学们一定要把阅读的重点放在对经典原著的品读上,对素材的深入理解上,这才是捷径中的捷径。否则,我们的写作会走入死胡同。
  病征二:热衷于模仿新颖的作文形式,非驴非马,不伦不类。
  对策:选择恰当的作文形式,但形式要服务于内容。
  受一些媒体炒作的影响,调查报告、会议记录、实验报告、忏悔书、辩论稿、访谈录、病历诊断书等一些曾经在高考考场中帮考生夺得过满分的文体一再受到吹捧。仔细分析这些作文就会发现,它们之所以能得高分,除了有新颖的体裁,更有别致的构思、精巧的语言、深刻的立意。而某些模仿者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单纯地、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文体创新,一写作文就给人下诊断书,动不动就让两拨人搞辩论赛,立意平庸,语言苍白,好像穿错了衣裳,不伦不类,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作文的形式要和内容和谐一致,所谓文质兼美。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有新颖的形式,更要有优美的语言、独到的选材、深刻的主题。以四川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诊断报告》为例,该文语言幽默诙谐,主题鲜明,分析深刻透彻、入木三分。文章本身已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作者再给她搭配上时髦的、靓丽的外衣,夺得满分,自然是当之无愧的。
  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同学们应根据体裁、内容、情感的需要选择恰当的作文形式,最好选择那种自己熟悉的,善于驾驭的形式。做一名高明的搭配师,给不同“身段”、不同“身份”、不同“气质”的作文穿上不同的外衣。毕竟,衣服不在于华丽,而在于得体。
  病征三:语言模式化。
  对策:摆脱满分作文语言套数,让情感和内容牵着语言走,写出自己的风格。
  鹦鹉的叫声虽然精巧,但非自己的心声,蝉的声音尽管简单难听,但说的是自己最想说的,美丽就在这里。
  那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古体长诗被评为2008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于是校园里就文言满天飞了,用文言写作也成了一种时尚。殊不知,没有深厚的文言功底却硬要写一篇之乎者也的文章是多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写成的只能是类似于蝙蝠的“怪胎”,既非“兽”,也非“禽”。
  文言方兴未艾,排比又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了高考考场,待考大军趋之若鹜,马上把排比“发扬光大”。翻开学生的作文,只见开头是排比句,中间是排比句,结尾还是排比句,排比成了学子们玩弄文字游戏的手段,同时也把阅卷老师压得喘不过气来。试想,排比如此泛滥,阅卷老师怎能不产生审美疲劳?语言的套子怎能写出内容的个性?机械地模仿只能让写作走向死亡。
  齐白石曾教育学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想说,对待高考满分作文,“慎学我,莫似我”作家王蒙说:“宁可创造出一粒沙,也不要套出一座山。套子是文学的大敌,死敌,有套子即无文学。”模仿是初学者必经的阶段,但我们不能把模仿当做终极目标,作品的生命在创造,我们必须摆脱高考满分作文的语言套数,创新自己的语言。也许我们的语言象村姑般朴实,不够华丽抢眼,更谈不上惊天地,可是写出了我们的真情,它就是独一无二的。相信在排比泛滥、诗词乱飞、华丽词句充斥考卷的现状下,你会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缕清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97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