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农村就业与新农村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新农村建设政策实施以来,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就一直存在着着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的难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落后是主导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新农村建设现状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大学生去农村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依靠科技和人才。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及二、三产业,需要千千万万个具有科技知识的大学生。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能够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文化带到农村,能够以科研界的最新技术和成果服务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另外,大学毕业生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有着足够的闯劲和开拓进取精神,如果他们肯选择农村作为自己奋斗的舞台,他们这种干事创业的激情必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较大的发展契机。
  2.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
  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普遍落实使得广大农村基层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和创业机会。首先,大学生选择农村基层就业有利于实现就业。目前,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很多地方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也正所谓是: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在人才迅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为大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其次,大学生农村就业也有利于实现创业。在大中城市人才集中、求职困难的情况下,农村不仅创业机会较多,而且创业成本也相对比较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日益红火,农民需求和农村市场的兴旺,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层次也在提高,绿色农产品又是最受城市人欢迎的,很多创业机会也就被催生出来。而且在农村创业有很多优势,如劳动力充足、资源较为丰富、启动成本低等。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都为大学生创业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以及鼓励措施。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大学生选择农村,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于生产实践,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二、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措施
  1.大学生自身应拓展就业视野,转变就业观念
  从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来看,就业难的关键是观念转变困难,很多大学生不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还一直以精英时代的“天子骄子”自居,没有意识到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生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在这样落后的思想影响下,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抱着一颗平静的心态去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总认为自己所得到的和自己的能力不相符;总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也总是盲目的乐观和自信,看不起基层的工作,一心向往社会的高层和尖端部门,理想和现实总会出现偏差,所以就会出现很多毕业生没有工作可以做,这些都是由于他们不能很好的定位自己而造成的。
  2.社会应形成一种舆论导向,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就业、创业
  大学生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还没有形成完全的独立能力,社会舆论的导向对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为现阶段普遍不赞成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所以有一些大学生虽有回乡奉献的想法,但是迫于压力,又得不到亲友的支持和帮助,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所以,转变就业观念不只是大学生自身的事情,还应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我国各级政府和各教育机构有责任向大学生们宣传我国农村建设的现状及长远目标,解释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保障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让大学生们有机会去了解农村,鼓励他们去农村基层就业、创业。
  3.政府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生活和制度保障机制
  大学生去农村就业、创业最大的顾虑就是农村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差,各项保障制度不健全。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在继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还应对愿意去农村就业的大学生给予特别的政策支持。国家可以对选择去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在他们工作的前几年实行生活补贴的措施,减少城乡就业的收入差距;对于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相关部门应降低门槛,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社会、失业、养老生活保险制度,解决大学生去农村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要改革农村基层的干部管理模式,鼓励大学生走向基层管理的岗位,为全面建设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普遍推行的教学模式己经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积极推进教学内容的改进,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校毕业生应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掌握新的技术技能。因此,高校要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笑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就业问题[J].广东农业科学,2010,36(10):4261―4262.
  [2]文东茅、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N].中国教育报,2003,10(8).
  [3]李庆军.浅析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5):261.
  [4]杜丽华.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就业的机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265.
  [5]孙章陆.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平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28-29.
  [6]唐宇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现状及作用[J].企业技发,2009 ,19(28):76-77
  [7]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Z].京办发〔2005〕32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811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