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志响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道:“要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首先意味着,要理解一件事取决于哪些条件,否则,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学到别人的经验。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习先进经验的真谛就是求其思想,只有思想才是根系所在,其他外在的形式只能是绿叶旁枝,抓住了先进思想,才是抓住了“牛鼻子”。
  近年来,学习“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洋思经验”等的学校不胜枚举,但直至今天,杜郎口还是杜郎口,洋思还是洋思,学习者也还只是学习者,学生还是不会自主、合作学习,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为何?原因是我们只学其形,而未学其神,形神兼备,方得始终。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形式、招式、模式,而没有真正领悟和参透其先进经验的思想内核,也没有关注孕育经验的文化土壤和文化底蕴等,更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先进经验进行校本再研究再创新再升华,一味“拿来主义”,甚或因此丢掉了自己的特色、本色,失败是注定的。
  每次赴市里听课学习,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学术活动越到后半程,参加的教师越少。上午观摩听课者人头攒动,下午评课、讲座时却是门庭冷落,虚位以待。很多一线教师对名优教师的课堂教学兴趣盎然、津津乐道,他们对其上课的一招一式听得异常细致。听课时,偌大的会场寂静无声,只听得见“沙沙”的写字声,老师们瞪大眼睛、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听课记录或录音、录像,唯恐一不留神错过了一个精彩的细节(回去没法上移植课、汇报课)。对课堂十分敬畏,很想把名师的先进经验学到手,为己所用,绚丽课堂。而大家对名师上完课后的学术讲座、专家点评却是异常冷落,少人问津。有老师直言:我就是外出来单纯听课,学习该如何上课改课的。至于学术讲座,那是教研员们关心的事。他们听完课后就直奔归路,根本不知学术讲座为几何。殊不知,这讲座是本堂课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思路,是学术思想的体现,是学术风格的呈现,是名师们最宝贵的东西,是课堂教学最核心的部分,是课堂“为什么这样”的回答,可助我们看清“来时的路”。这是“道”,而听课观摩只是“术”,学“术”而弃“道”,乃舍本逐末之举啊!
  听名师的课,若我们依样画葫芦将其移植进我们自己的课堂,课堂将会令我们大失所望。因为,支撑名师这节课的很多东西,如文化底蕴、业务素养、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艺术、教学机智、教学经验等功底不是我们一天两天就能学来和“复制”的,我们在这些方面跟名师还有一定的差距,况且学情、校情也不同,由此孕育、呈现的课堂景象会迥然不同。很多学校热衷于移植课,充其量是个模仿秀,学不到内涵的东西。为何不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名师的课堂应多看门道:他的教学风格特色是什么?教育观、学生观是什么?课堂细节折射出什么?支撑他这堂课的理念、思想是什么?理念的生发机理是什么?……
  著名国画大师许麟庐在跟随齐白石老人学艺的过程中,生性聪慧的他渐渐得到了老师的真传,“东城齐白石”这个美誉让许麟庐非常得意并多少有些飘飘然,这时候,白石老人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以后,许麟庐牢记恩师的这一教诲,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齐白石作画如写楷书,古朴凝重,许麟庐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大写意画风。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讲得何其精妙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学习特级教师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或成功,或失败,究其原因,恐怕也就在这八个字之中。一味模仿,看似相似,实则谬以千里,“东施效颦”而已,这种教学注定僵化,会失去生命力的。成功者则是认真学习特级教师教学思想艺术之真谛,再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创造发挥,自成一体,故其教学充满了生机活力。
  让我们听从白石老人的教诲,像他的学生许麟庐那样,学会吸收、消化先进经验的思想精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教学大厦,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教育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新吴窑小学 本专题责任编辑:庄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868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