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常读常新的《三国演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忠亚

  小时候,听爷爷讲三国故事,便熟悉了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和白脸的曹操。略大一点儿了,自己便可以翻注音图画版的《三国演义》,倾情于吕布战三勇的无所畏惧,崇拜于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绝世武功,惊叹于诸葛亮巧借东风的神机妙算。于是,我用竹子做兵器,剪一张纸做军旗,将军旗高高挂起,站在门前,一手持“兵器”,一手叉腰,逢人就喊:“来者何人?”
  到了十一二岁时,我开始读繁本的《三国演义》,读书的过程中伴随着笑与泪。读到张飞鞭督邮,读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读到火烧新野,读到刘备登位,读到七擒七纵,便笑;读到关羽败走麦城,张飞梦中被杀,孔明归天,刘禅出降,便哭。那时读三国,满腹是一种对曹氏集团的憎恶,对刘氏集团的崇拜与同情。
  现在读《三国演义》,却有了另一番滋味。我只能用七个字来形容:“一将功成万骨枯。”是的,东汉末年是一个狼烟四起的动乱时代,三足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不再痛恨曹操,不再崇拜诸葛亮。曹操是个英雄,他多谋善断,很有眼光,礼贤下士,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帝王风范。诸葛亮只能算是一个智者,却不能算是一个仁者。他投靠刘备是一个错误,天下人都知道刘备势力最弱,可他孔明为何投靠他呢?是为了一个汉室正统的名声,还是为了让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才得以施展?或许都有吧。但是因为他,赤壁之战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因为他,才有了三足鼎立之势。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六出祁山……这一切使他落得了一个好的名声,可是谁看到了那些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军士?谁听见那些无辜的百姓不要再战的呐喊?谁看到他诸葛孔明身后的白骨累累?为了刘备一腔热情、三顾茅庐,他不顾天下苍生,不顾黎民百姓,叱咤风云于战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到头来,却不过是空梦一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本《三国演义》读了这么多遍,也有了这么多新的感悟,或许以后重读此书时,还会有另一番感受吧!
  【借鉴点】
  层次分明。小作者准确把握了“常读常新”这个词的内涵,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听故事时脸谱化的认识到初读时的敬佩、模仿,再读时的笑与泪、憎恶与同情,最后到现在读繁本时的独特见解,其认识过程在逐层加深。整篇习作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立意新颖。一部《三国演义》让世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更多的声音是赞扬诸葛亮,同情刘氏集团。随着年龄的增长,小作者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对诸葛亮的行为进行反思,认为“一将功成万骨枯”,立意新颖,耐人寻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02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