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教育困境及解决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智 朱成科

  摘要:农村社会转型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由于隔代监护人和父母的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和隔代监护人及父母的矛盾、学校与家庭的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社会化、安全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走出教育困境,可以选择以下路径: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提供教育服务平台;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社区保障体系;善于自我调节,形成健康心理状态。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困境;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2-0007-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强调逐步实行普惠举措,体现了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国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按教育主体分类,农村留守儿童大概分为四种类型,即隔代监护型、单亲监护型、上代监护型、自我监护型。有调查显示,72.5%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约有10%的农村留守儿童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1]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比例很大,对隔代监护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问题的困境审视
  隔代监护关系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社会化、安全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即:监督指导缺失,学习自觉性差;情感依托缺失,心理健康失衡;亲子教育缺失,社会化不健全;隔代监护不力,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1.监督指导缺失,学习自觉性差
  首先,隔代监护人教育观念滞后,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监护倾向。隔代监护人往往只重视儿童“吃饱穿暖”这种浅层次需要,忽视其学习等其他方面需要。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自主性比较差,这样会使孩子的学习意识变得淡薄。其次,隔代监护人文化水平低,辅导能力不足。隔代监护人的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隔代监护人无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临时监管人是否对你的学习进行辅导”时,有98%的学生回答“没有”。孩子本身自控能力差,这种“大撒把”式的教育,其后果的严重性可想而知。[2]
  2.情感依托缺失,心理健康失衡
  因为常常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常常难以获得归属感。蒙台梭利曾说过:“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可见,亲子关系对儿童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牢固形成阶段,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满足这种心理需求。隔代监护人虽然是亲密亲属,但是隔代监护关系代替不了亲子关系。长期处于隔代监护关系中,儿童心理发展可能会出现偏差,如敏感、任性、冷漠、内向、孤独、意志力薄弱、自卑、暴躁等。研究表明,近6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3],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4];农村留守儿童中有27.4%有焦虑心理,27.6%有抑郁心理,24.5%有恐惧感心理,22.7%有易怒心理,57.6%有过失行为,35.2%有说谎行为,7.4%有偷窃行为,30.6%有攻击行为,41.3%有破坏行为[5]。
  3.亲子教育缺失,社会化不健全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属于他律发展阶段,很少能约束好自己。亲子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会造成影响。第一,技能社会化发展不健全。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及学习能力减弱、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和母亲的关系决定儿童是否能对世界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关注,孩子大都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价值体系社会化发生扭曲。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的扭曲,如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第三,影响规范社会化的形成。表现为:传统美德失范,道德行为不良,漠视社会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发现,低龄段儿童的从感知运动格局到概念的过渡还没有完成,其间经历着“一个缓慢的分化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同化性转换作用”,而在这种同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对成人行为的模仿。模仿需要成人行为的耳濡目染,家庭亲子关系正是耳濡目染最直接的媒介,而留守儿童家庭是缺少这种媒介的。第四,造成角色社会化的某些偏差,如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6]
  4.隔代监护不力,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隔代监护人一般年老体弱,难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第一,农村留守儿童受人欺负的比例较高。调查显示,大约21.3%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经常受人欺负,大约16%的非留守儿童表示经常受人欺负。[7]可见,留守儿童的安全相对更难得到保障。第二,农村留守儿童是拐骗的重点对象。不法分子了解到某些家庭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往往会破门而入,抱起孩子就跑,而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无法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流动与留守儿童成为最大的受害群体。[8]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困境的成因剖析
  隔代监护关系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成因主要包括:隔代监护人和父母的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和隔代监护人及父母的矛盾、学校与家庭的矛盾。
  1.隔代监护人和父母的矛盾
  首先,隔代监护人、儿童父母分别依赖对方,互相推脱教育职责。很多隔代监护人有这样不正确的思想:孩子的父母把孩子交给我,我只要保证孩子的安全、照顾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即可。然而,父母觉得孩子有他们的父母照看着,什么问题都不用操心了。其次,教育观念不相同,教育方式不统一。隔代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在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次关怀,难以全面履行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很多问题上,隔代监护人和父母达不成共识,让孩子无所适从。   2.农村留守儿童和隔代监护人及父母的矛盾
  隔代监护关系替代不了亲子关系,只能是一种关系补位。长期处于隔代关系之中,农村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存在感,和隔代监护人及父母之间都存在矛盾。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和隔代监护人的矛盾。儿童和隔代监护人思想观念差异大,存在沟通障碍。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的矛盾。亲子分离,父母对儿童教育管理时间和空间都不足,加之父母时间、精力有限,教育方式难免简单粗暴,从而与孩子产生矛盾。同时,很多父母对孩子怀有内疚之感,想通过物质满足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对孩子物质给予过剩,而精神和情感给予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9]
  3.学校和家庭的矛盾
  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关系中,学校、教师最大的困惑是:谁真正在管孩子?我要和谁合作完成教育任务?隔代监护人主动和学校、教师联系的意识较差,加之教育观念的差异,学校、教师很难和隔代监护人达成教育共识。同时,学校、教师和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联系不便利,沟通方式单一,沟通效能较低。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和父母都存在过分依赖学校的心理,认为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有能力、有责任教好孩子。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负起全部责任,否则就是学校的失职。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关系背景下,学校和家庭长期处于这种矛盾关系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本应该形成的教育合力却变成了“教育失力”。
  三、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困境的解决路径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问题的困境进行剖析,我们可以择定以下路径,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走出教育困境,即: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提供教育服务平台;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社区保障体系;善于自我调节,形成健康心理状态。
  1.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明确家庭教育责任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关心和爱护是其他人所无法取代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角色,每个人社会角色的意义是不同的。隔代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亲的角色,终究只能是一种关系补位。所以,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要明确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既然已为人父、为人母,就要履行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其次,要做到经常和孩子联系,保持心灵上的沟通。沟通内容不能只限于学习,更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再次,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和隔代监护人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思想动向,形成隔代监护人和父母的教育合力。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隔代监护人也要积极主动和校方联系,及时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及时做好家庭教育。
  2.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提供教育服务平台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性。第一,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档案信息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务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在发现孩子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10]第二,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定期联系制度。运用书信、电话、家访和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重要问题要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11]第三,增设心理辅导课程。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偏差现象,这让学校增设心理辅导课程成为一种必要。第四,教师要多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师尽可能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沟通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怀,来弥补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第五,教师要定期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及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孩子思想和行为动态。
  3.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社区保障体系
  农村社区是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农村社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开展社区图书馆建设,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其次,定期举办社区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再次,建立“一对一”帮扶体系,鼓励村民一个家庭帮助一个农村留守儿童,让孩子感受“完整的家”。最后,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机构。鼓励有能力、有精力的知识青年投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工作,包括心理指导、学业关怀等。
  4.善于自我调节,形成健康心理状态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不要轻信“妖魔化”描述。大众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过度渲染,加之一些个案研究的偏颇,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被“妖魔化”。在描述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时,“自闭自卑”、“极端孤独”、“心理失常”等词汇俯拾皆是。同情农村留守儿童值得肯定,但过度的情感宣泄可能扭曲事实,使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受损儿”。面对这一现象,农村留守儿童要明确自己不是“问题儿童”,和其他非留守儿童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留守决定要持理解的态度,理解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理解自己的留守是由父母的工作性质、家庭的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再次,将自己的弱势地位转化为有利条件。例如,隔代监护之下,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的学习监督相对较少,可以借此强化自己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农村留守儿童要主动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减少在外务工的父母的担忧,减少隔代监护人的操劳,让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6).
  [2][4]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 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
  [3]詹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5(16).
  [5]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   [6]周恩武.亲子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农村教育,2008(1).
  [7]雷万鹏,杨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判断与政策选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
  [8]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9]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10]咸大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11]刘文嘉,艳群.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及对策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责任编辑:杨孝如
  Education Problems with and Solutions to Grandparent-Attending Children in China’s Rural Areas
  CHEN Zhi & ZHU Cheng-ke
  (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 China)
  Abstract:Two factors lead to the problems with grandparent-attending children in China’s rural areas. One is the reform of rural areas, and the other is the large-scale rural laborers moving to urban areas for opportunities of employment. Inter-generational custody has caused many problems in education, psychology, socialization, and safety of such children. In order to offer them a better and healthier growing environment and solve their education problems, we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solutions: changing the stereotyped concept of family education for a clear responsibility, taking advantage of school education to offer a platform of school service, giving more support and establishing community welfare systems, and encouraging self-adjustment to form a healthy mentality.
  Key words:children remaining in rural area; inter-generational custody; education problem; solu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57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