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9加几”的教学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丽云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96―97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探究“9加几”的方法。
  2、初步理解“凑十法”,弄清“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考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习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用“凑十法”熟练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搭建学习阶梯
  引人新课是教学的起点。引入的目的一是为新课学习做铺垫;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加几”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以及连加、连减的基础上教学的。本环节通过复习凑十儿歌及口算,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既强化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又为后续的学习搭建阶梯。教学分两步进行。
  1、复习凑十儿歌:9、1,8、2真调皮,7、3,6、4也淘气,5、5一起排排队,合在一起都是10。
  2、口算。
  9+1+2 9+1+5 9+1+3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凑十法”是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凑整”做了思维及知识准备。因此,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此,安排学生观察主题图,拓宽学生思维,同时有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看牛奶箱图上,强化了情境的有效性,为提出问题找到了支撑。进而让学生展开动手摆小棒的操作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充分交流、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及其原理。同时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本段教学按观察提问、思考交流、合作探究、优化算法等环节展开。
  1、课件出示主题图:运动会场景画面。
  师:期盼已久的学校运动会终于来了!你看,运动健儿们有的踢毽、有的跳绳、有的跑步……比赛在激烈地进行着。咱们一(1)班准备给参赛同学送些牛奶(课件切换到牛奶箱图),请同学们看屏幕,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入学不久的学生对于观察图、选择有用信息都会有很多困难,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将问题集中起来。如:
  问题1:纸箱里有9盒牛奶,纸箱外有4盒牛奶,一共有几盒牛奶?
  问题2:纸箱里有9盒牛奶,纸箱外有4盒牛奶,纸箱里的牛奶比纸箱外的牛奶多几盒?
  问题3:纸箱里有9盒牛奶,纸箱外有4盒牛奶,纸箱外的牛奶比纸箱里的牛奶少几盒?
  2、同学们提出了好几个问题,说明大家勤于思考。今天我们主要解决“一共有几盒牛奶”这个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想出解决“一共有几盒牛奶”的方法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
  生1:一共有13盒牛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先数纸箱里的盒数1、2、3……9,再数纸箱外的盒数10、1l、12、J3。
  师:还在别的办法吗?
  生2:我也是数l出来的。我数的方法是把数9记在心里,再接着从l吁F始数。也就是10,1 l、12、13,―共有13盒牛奶。
  生3:箱里有9盒,放进去1盒,箱里就有10盒,再加上箱外的3盒,就是13盒。
  生4:也可以把箱里的6盒拿出来和箱外的4盒放在一起,这样箱外就有10盒,再加上箱里的3盒,也是13盒。
  师: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完成9+4=?。
  4、小组合作摆小棒。(指导凑十摆法。)
  (在生摆小棒的同时,教师视情况指导摆法并与算法结合理解算理。)
  (1)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4根小棒。把右边的小棒分一根出来,凑给左边的9根,左边就变成了10根,再把左边的10根和右边的3根合在一起,就是13根。也可以把左边的6根分出来,凑给右边的4根,右边就变成了10根,再把右边的10根和左边的3根合在一起,就是13根。
  (2)请小组代表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用准确语言表达。)
  生1:先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生2:先把9分成3N6,6+4=10,10+3=13。
  生3:因为10+4=14,所以9+4=13。
  5、优化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你觉得其中哪一种最方便快捷。(让学生在普遍认识的基础上熟悉并选择“凑十法”。)
  6、板书:9加几。
  三、实践运用。巩固方法
  学生学习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交流算法,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这节课教师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引导点拨,有效促进了学生对“9加几”算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收集信息。(课件再次出示运动会画面。)
  师:运动会正在进行哪些项目的比赛?参加这些项目比赛的各有多少?
  (各小组由专人集中收集的信息,由于学生识字少,可以用符号、图画等表示出来。)
  2、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引导:各组准备提出哪些“9加几”的计算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问题。(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解决问题。(选择其中两个问题解决。)
  (1)问题:踢毽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赛跑和跳绳的一共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算法。
  说说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计算时怎样想。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再填写算式。通过学生说图意,展示思维过程,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引导解决,较好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五、全课总结,升华提高
  通过学生质疑、师生释疑、自我总结,让学生再次回顾“凑十法”的思维过程。问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