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析日本自民党的派阀政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笑非 干宝柱 段克勤

  摘要:自民党作为日本战后长期执政的第一大党,其政治中心一直表现为派阀政治。要研究日本政治,就要了解和掌握派阀政治,如果忽略自民党的派阀政治,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日本政治。从自民党派阀政治的形成、形成的原因、发展以及主要特点等方面入手分析日本自民党的派阀政治,以期能够达到正确认识派阀政治的学习目的。
  关键词:日本 自民党 派阀政治
  自民党作为日本战后长期执政的第一大党,其政治中心一直表现为派阀政治。要研究日本政治,就要了解和掌握派阀政治,如果忽略自民党的派阀政治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日本政治。“派阀”从字面上可以分解成“派”和“阀”两个层面。日本问题专家高洪认为,“阀”之生成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政府中“藩阀”的久远年代,一百多年的政治历史中派阀政治其表现虽然不尽相同,但“阀”的排他性质和垄断性质的确是凝聚起派系的核心,乃是不争的事实。
  一、自民党派阀政治的形成
  前文讲述了日本自民党的派阀政治可以追溯到“藩阀”时代,那么“藩阀”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日本明治维新后成立的新政府内部,同藩出身者之间彼此关系密切,他们努力保护、照顾本藩的利益,并不断地将本藩出身者吸收进政府,试图扩大本藩出身者的势力,形成“藩阀”。其实,派阀不能算作是个正式的机构,它是一个政党内部的小集团。派阀是一种私下组织,而且这种组织的形式与议员自身的喜好、人际关系、乡土关系等因素有关。各派阀价值观不同、代表利益不同,所主张的政策也往往不尽相同。
  藩阀政治是明治时期日本政治的主要特征,而派阀政治是“五五年体制”时期日本政治的主要特征。1956年12月14日,自民党进行总裁公选。公选的结果,是石桥湛山成为继鸠山一郎后当选为第二任总裁。“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石桥派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当时自民党的派阀尚在形成之中,还没有固定下来。但是,通过这次总裁选举时的拉票交锋,企图登上政权宝座的自民党领导者们更加明白了培养派阀是必要和不可或缺的道理。”这次选举也给自民党带来了划时代的重大影响,“那就是通过这次选举确立了自民党的派阀体系”。[ 同上:254-255]自民党的派阀体系在成立之初,有11个主要派别。经过这次公选后,这些派别经过整合变成了8个主要派别,又被称为“八大师团”。这8个主要派别分别是池田(勇人)派、佐藤(英作)派、石井(光次郎)派、大野(伴睦)派、岸(信介)派、石桥(湛三)派、河野(一郎)派和三木(武吉)派。这些派系经过时代的变迁有3个最后消失(石桥派、石井派、大野派),最后剩的“五大派阀”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
  二、自民党派阀政治产生的原因
  派阀活动必然对自民党的权利结构和政治实践产生影响,形成派阀政治。自民党的派阀政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赢认为,一言以蔽之自民党的派阀政治之“所以能够发生而且长期存在,是因为中选举区制的制度环境。”究其原因,“由于同一选区经常产生复数的自民党议员,因此仅有党本部的公认是不够的,候选人必须依靠派阀和后援会的力量,依靠在某一政策领域调整利益的特长,才能顺利当选。”而且,“在中选区制时代,自民党属于分层型、分权型政党。众多的派阀作为中间层占有和瓜分党权‘大饼’,居于下层议员与上层本部中间,党内的决策模式自下而上。”徐万胜认为,“二战以后日本引入了中选区制度,每个选举区选出3~5名候选人,这极易导致党内人员之间的强烈竞争,导致一些年轻议员不得不投奔派阀获取政治和资金上的支持来扩大当选的概率。”另外,“自民党总裁选举的方式也推动了党内派阀的形式。”因为根据规定,总裁当选需要两个要素:一定数量议员的推选和表决中获得多数过会议员的支持。如果总裁候选人拥有自己的派阀,那么就可以依靠自己的派阀力量推选参与预选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拉拢联合其他派阀,反复协商以使自己竞选成功。李莹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自民党派阀政治产生的原因,即历史上的原因、制度方面的原因和实际政治运营的需要。具体说来,首先历史上讲自民党是靠求大同而存小异形成的体制政党。在成立之初就涵盖了众多的保守流派,不仅有政治路线上的差异,有人与人之间的恩怨,也有因出身不同而形成的“党人派”和“官僚派”的对立。制度方面的原因如前所举徐万胜提出的原因基本一致,在自民党内部为了在选举时获得有利条件而必须依靠派阀的力量。最后一个是实际政治运营的需要。从岸信介内阁时期开始自民党的派阀联合执政形态得以巩固,以派阀为单位来获得官职并加以分配,促使派阀进一步定型。所以,从本质上讲,把派阀领袖与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利益主义和合理主义的产物”。
  除上述原因之外,派阀政治的产生以及存在的原因还应与日本社会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关。日本人有着强烈的集团意识,在集团内部讲究的是下级对上级的忠诚和服从。派阀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团体,在这个团体里也就是派阀内存在着等级关系、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这些都是日本社会社会政治的缩影。
  三、派阀政治的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般说来,人们把1993年前的自民党派阀政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5年至1978年,即所谓的中小派阀阶段。这是自民党成立初期,各个派阀由小到大、不断发展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78年至1987年,即所谓的派阀突出阶段。这个时期是田中派得到大发展、居于主导地位,而其他小派阀无力与之抗衡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1987年至1993年,即所谓的大派阀阶段。这个时期主要是指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合纵连横,在自民党中形成了几个比较大的派阀。
  自民党的派阀政治具有与其他政党不同的特点。高洪在《日本政党制度论纲》一书中将自民党派阀政治的主要特点归纳总结为:第一,自民党派阀虽然最初也缘自不同党派的政治见解,但却因漫长的“五五年体制”中保守政党内部香火衣钵接续演变为“人脉”性质的组织体系;第二,人事关系上的春城关系使得自民党派阀用于很高的稳定性,派阀内部的利益甚至常常超越全党的整体利益;第三,在纵向结构社会里,派阀的变化往往惟派阀领袖的马首是瞻,派头与派系阵营中的成员都具有明显的主从关系痕迹。前者起到保护伞和靠山的作用,后者则必须为受到庇护和提携付出必要的政治忠诚。   臧志军则从内部结构、目标指向、组织类型、生长过程、组织氛围等六个方面分析了作为自民党特殊政治集团的派阀所具有的主要特点。首先从内部结构上看,派阀的核心是派首或曰首领。派首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取决于其在党内的发言权和派阀规模的大小,制约派阀规模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资金的多少。各派通常只是在有关政治权利资源分配、重要政治职位获取方面显示出“集团效应”,而在其他政策领域,则很少直接、主动地发挥集团势能。派阀只是自民党内的非正式组织。然而,派阀有不同与一般的非正式组织,因为它在自民党内部已经实际取代了正式组织序列,一旦时机成熟派阀均会公开亮出自己的旗帜,除个别从事隐秘活动的成员以外,绝大多数派阀成员均不隐瞒自己的派属,而且其活动的目标直接指向政治职位的获取。另外,派阀内部还存在着一种义理精神。
  四、结语
  自“五五年体制”以来,日本自民党经历了多年执政的历程。虽然在1993年曾有一次短暂的下野经历,但总体上掌握了日本政坛50多年的执政权。但是,随着2009年大选的惨败和民主党的执政,日本的政党政治已经由自民党一党独大向两党制转变。国会选举也开始由派阀本位向政策本位转变,派阀政治的主导作用已经呈现衰败迹象。日本自民党的派阀政治还能走多远?50余年来,日本自民党这种“党中有党”的派阀政治,是否会随着日本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最终走向消亡?这些将是我们今后持续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洪.日本政党制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8-69.
  [2]王振锁,徐万胜.日本近现代政治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48.254-255.
  [3]李莹.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258.
  [4]金赢.密室与剧场――现当代日本政治社会结构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4-135.258-260.
  [5]徐万胜.战后日本政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51-152.
  [6]臧志军.日本自民党派阀政治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36-37.
  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RW2013-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31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