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讨论式教学法”应用策略微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自学思考、主动设疑,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学思想的解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遭遇这样一些质疑:学生们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会不会扰乱课堂秩序?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是不是违反课堂常规?长此以往,是不是不利于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课堂成为一盘散沙?新课改背景下,我们都在追求课堂的“活”。但都惧怕课堂的“乱”。如何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进行学习讨论与探究,建构“形散神不散”的课堂,这需要一定的策略。
  
  一、讨论的准备。有人认为课堂讨论是变幻莫测的教学活动。这种认识未免失之偏颇。通过实验,我们感到只要认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讨论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1,指导学生自学探讨。讨论主要是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越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就越深入,效果就越好。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如果说让学生充分思考是课堂讨论的基础,那么创设良好的讨论情境是课堂讨论的关键。教师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创设讨论情境,设障布疑。例如:在教“三角形的面积”时,首先可出示两个一大一小的三角形让学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谁大谁小,这是一目了然的。每个学生都能回答。然后进行跳跃性提问:“大多少?”这种简捷的跃进式提问,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很快便产生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去引导学生探究新课。此时,所面临的问题的实质,就是求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接着,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自己去尝试、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去酝酿,做好发表看法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讨论才会成为可能。
  
  2,教师精心设计。教师是课堂讨论的设计师。能否创设课堂讨论的最佳情境,唤起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设计。一是设计“讨论什么”。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师必须高瞻远瞩,认真钻研教材,依据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这堂课应该讨论哪些问题,还要估计到学生会提出哪些疑难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问题提多了或提偏了又该怎么办。只有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早有所料,才能使讨论顺利进行。二是设计“怎样讨论”。针对讨论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如何点拨学生去理解、去升华,教师在设计中都要考虑到。对讨论的形式、讨论的展开、讨论的深入、讨论的归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课堂讨论才能有序地进行,才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讨论内容的把握。讨论内容的确定是讨论式教学法的保证,教师要把握好尺度。第一,讨论的问题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要避开那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话题,也不能纠缠在琐碎的问题上。讨论的问题应是本课新知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第二,讨论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课堂讨论切忌空泛,追求表面形式,要让学生通过讨论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认识规律。第三,讨论的问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要发人深省,要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思考、争论、求异、求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四,讨论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适合不同层面学生的能力训练。远远低于学生能力的问题。会使学生厌烦;大大超出学生能力的问题,会使学生摸不着边际。
  讨论的问题一般有这几类:一是教师设计的问题,二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三是课后的思考题。这三种途径,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最好。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去发现问题,学会一些设疑的方法,使提出的问题集中、准确、巧妙、有价值。比如从题中关键词上设疑,或从解题技巧上设疑,或从疑难点上设疑……
  
  三、讨论方式的展开。讨论方式的展开,关系到讨论的质量、水平和效果,很有讲究的必要。
  
  1,问题方式的展开。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以后,要鼓励学生继续去探索,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能力。为此,我顺势引导,深入质疑:用“底×高三2”这个计算公式来计算三角形面积是否可靠呢?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用“底×高÷2”这个公式是否适用于所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呢?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索、小组讨论分析,然后各自发表见解,这样学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而是科学的态度、合作的精神和探究的能力。
  
  2,对课堂讨论结论的认识。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一般隋况下,认识趋向一致。因此,应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形成正确的判断。当然,也不排斥意见相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来当“裁判”,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切不可将模棱两可的认识,甚至错误的结论教给学生。
  
  3,课堂讨论的组织形式。讨论的组织形式一般采用同桌互议,前后桌4人小组讨论或全班集中讨论等方式,也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分成若干同质小组或异质小组或让学生自由组合,还可以根据学生所持观点的不同来分组。
  
  四、讨论进程的调控。讨论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往往层次有别,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意外”。教师应成为课堂进程的调控者,需适时应变,采用适当的策略,调控好讨论的进程,变“不利”为“有利”,使讨论有效地进行。
  
  1,正向鼓励法。正向鼓励是指教师用肯定、赞许的言辞和丰富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敢于问难、乐于解疑,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2,延迟结论法。在讨论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大胆求异和争论。教师不急于下定论,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学生能超越书本,总结出精彩结论。
  
  3,问题一时难以解答,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教师当堂难以判断正误。对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教师不能含糊其辞,应该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老师一时说不清楚”,并留下悬念,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只要教师能坚持精心、有序地组织,课堂必能呈现出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的可喜局面。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