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留点“空白”:教学中的活水源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文娟 莫巧梅

  【摘 要】我国先哲孔子曾经指出“过犹不及”的中庸适度法。适度,是指事物质和量达到和谐统一时,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度”是一个临界线,凡事“度”的把握关乎成败。教育教学中,无时不刻不存在着“度”的把握,它是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重中之重。教学过程如何保有其魅力,教学后续工作如何保证其成效?“空白”手法的适时运用,乃是实现最佳适度教学的正途。
  【关 键 词】空白效应;新课改;教学;价值诉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18-02
  
  一、何以可能:教学中的“空白效应”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实践的反复验证,预留“空白”――给学生自我探索与发展的机会,才能顺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
  (一)素质教育理念:“空白”教学的大背景
  当下,在终身教育思想和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倡议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习能力的生成,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更在于加深对知识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生成,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各科目的功能和目标。在此背景下,教学的“空白”艺术大有用武之地。教师在“让学生的经验在场”意识的引导下,有目的地“留有空白”,提供给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达到教师对学生的预期目标。
  (二)教学因素纵观:“空白”教学的微环境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既需要有静止的等待加工的课堂教学的载体――教学内容的支撑,又涵盖了富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教师、学生的能动参与,且不论知识传递的手段与方法。可以看出,教学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教学成效亦不是教师付出多少,就能收获成果的简单线性方程式。毋庸置疑,课堂实施不是一潭死水,它是师生各自付出努力,进行创造的过程,在解读中与文本进行对话,探索其现实意义的旅程。因此,“空白”的尺寸拿捏如何,关系到教学是否处于最佳适度点。
  拟将教学的因素大致分为主观与客观方面来说,客体的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如果教师将教学精力和时间平均分配,“遍布撒网,没有重点”,学生的注意力有限,一堂课下来,什么印象也没留下。主观来看,就课堂参与主体的能动、自尊的学生个体来说,在教师发挥其教育机智有意识地使用“空白艺术”的前提下,能使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完善教师预设的“空白”。
  二、何以必须:“空白”的价值诉求
  (一)本体论价值:教学的最优化
  在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和年龄特点的基础上,适度的“空白”能产生良好的效用,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无论是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方式、数量及其板书形式,还是教师语言的表述方式,设置悬疑激发学生思考与对话的手段,无不需要“教学空白”艺术的合理应用。因为“空白”的存在,课程文本就“犹如未封边的挂毯,由师生牵动其四周的织线来改变它的形状。”[1]这样,“空白”就为师生提供了悬而未决的可联系性,形成了不断激发师生去想象建构的源泉。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人发现真理的教师才是真正智慧的教师,才是实现教学善性的教师。就教学的本体论价值而言,学生作为这种艺术手法的适用者,在知识学习的效果、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的陶冶、自主性的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上都收获甚广,从而优化了自身素质,心智不断走向成熟,在教学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不断地填补已有能力与努力后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空隙”,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能力起点。
  (二)外部价值:提升师生自我发展能力
  而就外在价值来论,“空白”教学的艺术手法,消解了教师的控制权威和“话语霸权”,学生和教师之间不存在中心与边缘,存在的只是一个对话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师生双方在交流后,相互了解了对方的视域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在冲突与协商之中达成视域融合,形成共识。
  教师的放手意味着学生的自主,教师的“省略”意味着学生的完善,学生在自主的课堂中,有了主人翁的意识,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学活动中少了些强迫,多了些“我要学”,教师就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使学生茁壮成长,也使自身不断地得以改变,以适应新的来自时代的挑战,进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促进其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何以实现:“余白”的实践路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个“窗子”在何处开启,开启多大,正是问题的关键点。
  (一)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一堂课,无论是新课还是知识复习,都有一个主要目标,教师突出主题就要有一个基本的知识轮廓。那么,学生就在知识树的呈现下,思路清晰地在上面添枝加叶,一个完整的目标就此达成。教学中的这种“空白”是为了给学生留下“回旋余地”,让他与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相联系,让知识的受众――学生有机会进行丰富的意会活动,从而强化、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由此体验到一种经验自由运用的喜悦。
  此外,由于学生的注意力有限,视觉容易疲劳,教师在书面的板书上,也要留有余地,突出重点。这样,板书的“空白”既能收到很强的审美效果,使空白与主题辩证统一,又能突出教学的主体,加强对知识脉络的深度领会。正所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用最少的信号传达出最多、最明确的信息,以此来生发出其他知识点。
  (二)突发事件,留白时间
  课堂是一个形形色色事件汇集的场所,在动态混沌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又要如何厘清混乱中的秩序呢?事实证明,单纯地强制管理是适得其反的,教师只有凭借权威、运用智慧的力量才能让学生们“俯首称臣”,要做到这一点,“教学空白”的功劳不可缺少。当学生在踊跃思考中提出始料未及的问题时,教师如果立即否定问题的价值或搪塞地回答,必然不会让学生信服,反而降低自己的威信度。面对这一状况,教师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步骤,让学生的问题与教学目标产生关联,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将问题的深入和明晰过程慢慢引向教师的目标,这样学生既得到了思维的训练,又丰满了其知识结构,师生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身心得到了愉悦,相互加深了理解。
  (三)课堂评价,把握频率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教育新理念,如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理解教育、幸福教育等等,学校在一改传统打骂学生的恶习后,督促教师对新教育理念进行学习和借鉴,但由于理解上的偏差,使教学中的评价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或是由于个人的偏好,对偏爱的学生一味地赏识,滥用表扬,对其缺点视而不见,以至于“廉价的表扬”让学生觉得教师的夸奖并非出自内心,自己也因此用不真诚的方式来回应,可见这种表扬的弊端之大。而对一些后进生、淘气生的指责又让学生不堪承受,一些教师又过于大动肝火,批评过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因此,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给学生留点“喘气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修缮自身是最重要的。
  (四)创设情境,鼓励对话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觉到放松,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没有被指责或嘲笑的恐惧,将教学变成一个尊重人的自主和理解的活动。可见,只有在充满信任的教育情境中,学生才能无所顾忌地参与到教学中。文本与知识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师生的积极挖掘,才能产生活的意义。从教育解释学的视角来看,“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和每个学生都应该是解释者,都有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要和作者和教参的声音对话”。[2]通过对话主动、有意义的构建和完善知识的过程,提高师生的课堂生活质量。
  (五)消除控制,释放师生
  课业适宜与否,在于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兴趣和巩固知识所需要的量与类,在一个变动不大的幅度内,学生能够欣然接受并完成质量较高。倘若课业不足,当然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反之,“超限”课业负担超过了量的临界点,就要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了,脊背佝偻,挑灯夜读,思考的时间不足,学习质量与时间不成正比,一切以完成作业为目的,这就失去了课后作业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在繁重的工作后,还要批改无数的作业本,工作量大幅增加,但收效甚微。此外,还需减少考试次数,使用少数合理设计的考试来评估学生自己决定要掌握的某些课程的学习情况,这样既可避免学生疲于应付的劳累,又可以使学生得到学习状况的反馈,及时弥补学习缺漏。
  注释:
  [1][2]邓友超.教育解释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04.
  参考文献:
  [1]叶长文.再论教学布白的艺术[J].中国教育学刊,2000,(5).
  [2]刘艳清.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D].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2004.
  [3]宋金华,夏爱珍.适度教育的思辨[J].中国教育学刊,2009,(3).
  [4]南海冰.空白艺术教学[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