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请做一名“思考型”的聆听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滕海燕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的音乐课不是培养艺术家的,而是培养具有较高音乐素质的公民。”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广大一线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摩,课堂教学有了极大的提高。大多数高中老师都能做到让学生在“唱、听、做”中体会音乐,这也就初步达到了教学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但作为高中学生,他们通过多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生活阅历,仅仅局限于以上学习显得过于简单化,也不符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在音乐课上,教师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获得情感上的提升,完善自己的人格显得更为重要。在反复的教学论证过程中,我认为让高中学生做一名“思考型”的聆听者是获得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预设问题 产生思考
  我们时常会看到在评优质课的过程中评委会制定出小组讨论的标准,是否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小组讨论,有没有讨论的必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人认为,首先问题的设置内容含量不宜过小,容易回答的问题当然不值得讨论,其次提出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学生带着思考去聆听,欣赏作品时也就有目的性,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投入。
  在讲授《京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的过程中,我认真学习了大量相关资料,从中提炼出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这是梅先生生前最喜欢的一副对联,也是对他艺术和生活的高度总结。在课堂导入之后,我尝试着让学生带着对这句话的思考,进行对“梅派”艺术的探索。学生在听、唱、看、做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梅派”的艺术之美。最后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对联的意思。学生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先生的艺术之所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源于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带着问题欣赏音乐,课堂教学达到了循序渐进的效果,学生体会得更为深刻。
  二、充分聆听 展开想象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就要求聆听者要经过充分的聆听才能很好地感悟音乐、理解音乐。学生经过初听、复听、重点主题的聆听,从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节拍、和声、音色和织体等多角度来感受。音乐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听赏感受,让他们在充分的聆听之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不要去限制学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创造力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实在的因素。”
  罗曼・罗兰也曾说过:“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行动是创造性的行动。”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论在课内或课外,想尽一切办法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想象、思考、创造,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如果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经常被否定,那将极大地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一首音乐,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对于音乐的理解没有唯一和标准的答案。
  面对不同的作品,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如在欣赏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现代音乐《猫和老鼠》时,可以先不介绍作品的名字,而是让学生在进行了反复的聆听之后,让学生自由说出音乐的形象。有的同学说是音乐中双手快速交替、上下行移动和自上而下的滑奏手法,像是有两个形象交替的出现,又有的同学说中间的慢板像是一个很慵懒的形象,还有的同学说听到音乐让他想到了《猫和老鼠》的动画片等等。无论哪种答案,证明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聆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我在课上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再如,教师可以借助音乐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如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等,可通过欣赏音乐来引导学生进行动作、语言和画面的联想。在欣赏探戈音乐时,切分节奏型的运用是重点,学生们听着音乐不由得足之蹈之。教师不要批评学生在座位上坐不住,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舞蹈创编,学生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跳着探戈,会更好地把握音乐的特征。在学习学堂乐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进行校园歌曲创编。学生有了自由思考的空间,也会因此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产生无限的创造力。
  三、正确审美 树立观念
  音乐文化现象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文化,高中生能否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拥有一个正确、科学地看待以及评判音乐文化的思想将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学者用问卷法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就开始考虑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可见这个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音乐课堂正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阵地。
  记得在讲授《流行风》这节课的时候,学生对流行歌曲充满着无比的热情。在欣赏、演唱之后,让学生来客观地评价如何看待现在的流行歌曲文化现象以及现在的校园歌曲。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讨论后得出了如下结论:流行歌曲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现在的流行歌曲良莠混杂、精华与糟粕同在,作为高中生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积极向上的、情调高雅的音乐。校园歌曲也受到了流行歌曲的冲击,真正属于学生的歌曲太少,学生愿意自己创编属于自己的歌曲,讴歌美丽的校园、美好的生活。通过了解流行歌曲、演唱流行歌曲、欣赏流行歌曲,到学生思考这一文化现象,学生树立了正确看待流行歌曲的观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顺理达成,学生获得了积极、正确的审美体验。
  北京八中的刘玉老师在讲授《亚非神韵》一课时,让学生分组做出“呼麦”的声音后,思考“呼麦”产生的原因。最后学生了解到“呼麦”是源于对古代鸟类、野兽、流水等自然环境中模仿。我听过很多老师讲这节课,但这位老师是第一个让学生在感性的体验后探讨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这个细节,学生能在聆听中对听到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学习,这也正是我们音乐课教育之所在,也是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所欠缺的。
  四、寓理于情 引发思考
  音乐课与其他课不同之处在于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这是因为音乐是引起人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音乐能够通过优美的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音乐审美水准。如何才能在教学中逐渐渗透,达到情感目标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情育人,寓理于情,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伟大情操、优秀的艺术作品等方面逐渐渗透。如在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欢乐颂》时,学生很难进入交响乐的世界。我先让学生初听音乐,学生提出了理解不了贝多芬音乐的强力度以及欢乐颂的主题。我尝试着让学生在课下先针对贝多芬的生平、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在对作曲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之后,学生在课堂上欣赏《欢乐颂》时,老师只要做出稍稍的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了贝多芬的音乐世界,学生在下课时还总结到要学习贝多芬这种面对困难时勇于斗争、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在过程中逐渐渗透,学生会主动地引发对音乐的思考,最终达到提升感情的目标。
  五、巧妙告别 拓展思考
  只要还没有下课,教师就要努力做好每一分钟,让学生尽可能沉浸在对音乐文化学习探索的浓厚氛围里。在《爵士乐》这节课的结尾设计中,我尝试着用蓝调和拉格泰姆两种风格创编大家熟悉的校园歌曲《送别》。学生们唱着自己创编的爵士风格的音乐,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生课下必然会主动行动起来,做拓展、探索爵士乐文化的活动。这样的下课告别没有太多的说教,但达到了学生认识爵士乐,喜爱爵士乐的目的,也为学生的校园文化增添了新的音乐元素。
  还记得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的翟永强老师教授的《吉他弹唱》,在下课告别之时,他把自己录制的CD赠送给班里每一位同学。同学们拿着心爱的礼物都兴奋不已。一个简单的告别礼物,必然会让学生们热爱吉他艺术。可见,巧妙地下课告别,能起到画龙点睛,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音乐教师不可忽视。
  古人云:“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总之,在高中音乐课上,老师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体会音乐、思考音乐中完善人格、提升自我!愿高中音乐课让学生自由地翱翔在音乐的殿堂,做一名“思考型”的聆听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356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