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比较视阈下中诗英译的意境再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聪

  摘 要: 文学翻译在中国大体可分为四类:诗歌翻译、戏剧翻译、小说翻译和散文翻译。其中中国诗词更是负载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负载了五千年的传统底蕴,以至于诗词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最难的部分。因中西文化表达的差别,许多中国诗词英译本很难表现原作的意境和传递原作的美感,使西方读者很难理解英译后的中国诗词的内涵。
  关键词: 文化比较 文学翻译 意境
  一、中西文化对比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本在于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中国曾有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极为重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推崇儒家学说的“中庸之道”,并表现在“仁、义、礼、智、信”之中,中国人由此形成了谦虚谦让、自我贬低的思想意识。中国文化体现了群体性的特征,不太关注个人价值和个人自身的发展,力求达到整体与个体的平衡。这在孔子的观念中有所表现。西方文化价值观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崇尚以个人为中心,冲破宗教的束缚而实现个人的价值。西方文化思想以个人为中心,个人价值超越整体价值。
  因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许多中国诗词的英译本晦涩难懂,让西方读者不知所然,既没有表现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又没有达到让读者理解的目的。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对比分析,翻译中国诗词应从汉语和英语二元语言的角度出发,了解中西之间的思维差异,重现中国诗词的意境之美。本文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诗英译意境的再现及翻译策略。
  二、英汉二元语言的转换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在语言类型、语音系统、词汇构架和文字系统上存在很大不同。汉语注重意合,强调意境的描写与表达,英语注重形合,强调语法形式与功能的表达。在中诗英译中,如何将诗词意合的语言用形合的语言表现,是中诗英译的关键所在。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将纷纷扬扬的大雪比喻成春天梨树的万千的花瓣,表现了雪的洁白和纯净。且诗词压尾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其英译文本为:“It is all as sudden as the arrival of spring breezes overnight,At once snow falls like when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pear trees blossom and thrive.”诗人所指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并不是说真的春天来了,而是与下文大雪如梨花一般相照应。译者照搬原文翻译,很容易让西方读者感到困惑,上一句诗明明提到春天来了,后一句却描写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国诗词讲究意境的美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宣泄,前后两句诗可能会让西方人觉得自相矛盾,但是诗人的选词却能表达意境之美。
  在中西文化不同的背景下,要想完全用英语表述汉语诗词是不太可能的,这两种语言并不能达到完全对等。译者只有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懂得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但这也仅仅是英译中国诗词的第一步。翻译的重点在于,如何在不同的语言模式下将其转换为读者容易理解的、诗词表达更贴切的译文。译者在理解原诗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要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双语语言的不同:如在选词用词方面,汉语在一句诗词中可采用多个动词连接,而英语则并不习惯一句诗词中出现太多动词,反而将动词以名词的形式表述出来;如在指称方面,汉语习惯以人称表述,即使主语为物,也会赋予它人性的内涵,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明显,多以无生命事物的词语作主语。译者在对比英汉语言的不同之后,将原诗用译入语表现出来。用英语表述出的汉语诗词并不意味着翻译的完成,译者需要通过了解西方文化思想与内涵,将西方的文化载入译文的诗句中。英汉双语的语言转换可谓是中诗英语的基础所在。
  三、中西思维的比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通过语言,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整合,从而形成语言与习惯。英汉两个民族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中诗英译中,许多译者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所云的译作。
  1.在思维风格上的差异
  汉语秉承儒家传统思想,内涵、谦虚,中国人的思维也是如此,所表达的思想如同太极八卦阵一般,圆润、曲线,表达的方式是内敛、委婉的。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思想往往直来直往,目的明确。中国文化在时间观上强调的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立足过去对比得失的观念。西方文化视时间为直线延伸、单项飞逝,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观念。因中西方思维风格的不同,诗词的表达有所不同。
  2.在思维内容上的差异
  因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中为祥瑞之物,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在西方文化中,提及“龙”总会让人联想到血腥和暴力。在翻译汉语诗词时,译者应该留意这些特殊词汇,通过译入语的文化再现作者所表达的诗句内涵。谈及夏天,中国人总会联想到“骄阳似火”、“炎炎烈日”等词语,给人的感觉是燥热难耐、酷暑炎热。在莎士比亚的诗句中:“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夏天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温暖和煦的,展现出西方人对夏天的喜爱。究其根本,是因为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而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地域的不同造成气候的差异,致使中西方思维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的解释。译者在翻译汉语诗词时应特别注意,翻译重意境,可略微改变原诗的表达形式,达到原诗与译文的意境对等。
  四、结语
  因中西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翻译汉语诗词应着重再现原诗的意境,可在原诗的基础上做一些形式的改动。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对比分析,从汉语和英语二元语言的角度出发,了解中西之间的思维差异,重现中国诗词的意境之美。汉语诗词如同一卷工笔画,每一句都是向读者徐徐展开的画面,没有太多浓墨重彩,而是通过意境的表现达到美与形的统一。翻译汉语诗词时,要分析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搭建一座翻译的桥梁,使中国的意境诗词能更好地融入英语的语言构架,让西方人更好地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在时代的进程中不断融合与发展的,我们可以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将文明的文化底蕴展现给西方读者,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传统文化永葆生机。
  参考文献:
  [1]丰华瞻.中西诗歌比较[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朱 徽.中美诗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Roger T・Bell.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30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