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交往中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岚颖

  〔关键词〕新生;同伴适应;心理辅导活动课
  学生到了中学阶段,其重要他人已不再是父母或教师,而变为朋友。近年的研究发现,在同伴群体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中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能力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学业、行为、情绪等学校适应困难。我校心理辅导中心跟踪的个案也发现,来访学生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学生。因此,对于初一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如何与新同学交往,如何交到新朋友,如何和朋友相处,对他们是否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初一新生同伴交往适应的心理课堂教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依照同伴关系的两个维度――同伴接纳和友谊关系以及自我同一性理论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理论依据,依照团体动力学理论进行课程的实施。
  首先,进行初一学生心态变化问卷调查,并分析问卷调查结果。
  其次,根据理论研究成果和我校初一学生心态变化特点,设计初一新生同伴交往适应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
  再次,两周一课时实施活动课方案,课后征集学生反馈意见。
  一学年结束后,对学生同伴关系现状进行同伴提名测试并作为评价依据。
  最后,根据实施结果和评价结果,形成完整的初一新生同伴交往适应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
  研究成果呈现如下。
  一、初一新生心态变化特点
  抽样对我校239名初二学生进行初一心态变化开放式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97份。
  结果发现,初一刚入学和中段考后,92%的学生心态发生了变化。刚入学时,学生心态多是“新鲜、好奇、紧张、充满希望、想留给别人好印象”,他们尤为关注“交友”和“学习”两个方面。而到了初一第一次中段考后,学生心态多是“发现班上优秀的同学很多,觉得自己要努力”。这表明,第一,不能孤立地单就同伴交往的内容进行同伴交往适应课程设置,学生的学习适应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学生学习上是否适应也影响着他们的同伴接纳度。因此,要帮助学生拥有更好的同伴关系,设计相对应的学习适应课程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初一刚入学和中段考前后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课程设置要特别针对这两个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初一刚入学应着重同伴接纳方面的课程,而初一中段考前后则应注重学习适应的课程。
  进入初一下学期,刚开学和中段考后学生心态变化不大,但和初一上学期相比,88%的学生心态发生了变化,反映“初一上学期的中段考没那么紧张,反而下学期的中段考比较紧张”“没有新鲜好奇之感,开始适应学校生活”“形成固定的朋友圈”。这表明,第一,下学期的课程也要有学习适应的内容,即如何看待自己的成绩与定位,这与自我同一性理论又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初一下学期要设计有关自我悦纳的内容;第二,学生在下学期才形成固定的朋友圈,也就意味着在下学期有些学生会面临重组朋友圈,因此关于友谊的同伴交往适应课程应该放在下学期。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了解了初一新生心态变化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初一上学期开学到中段考前,为同伴接纳的关键期;初一上学期中段考后到期末,为学习适应的关键期;初一下学期为自我悦纳和建立友谊的关键期。
  二、初一新生同伴交往适应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内容
  初一上学期课程分为四阶段,目标是实现同伴接纳和学习适应。
  第一阶段活动课总目标:喜欢并接纳同伴。
  1.活动课分目标:喜欢并接纳学校
  (1)通过游戏感受拥有清晰的目标对自己的中学生活很重要;
  (2)掌握制定目标计划要遵循“看得见、摸得着”的原则;
  (3)画出自己的“省实梦”,制定出专属于自己的中学目标。
  2.活动课分目标:喜欢同伴,对同伴产生亲近感
  (1)通过找同伴和自己的共同点活动,亲近同伴;
  (2)掌握和体验提升自己亲和力的方法。
  第二阶段活动课总目标:受同伴欢迎。
  1.活动课分目标:了解怎样才能被同伴接纳
  (1)完成“我的交友底线”问卷,了解自己的交友原则和底线;
  (2)通过分享,了解其他伙伴的交友原则和底线,从而知道怎样才能成为别人的朋友。
  2.活动课分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交往活动
  (1)体验积极投入集体活动的快乐;
  (2)发现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优势和特长,增强自己的吸引力。
  第三阶段活动课总目标:适应学习,提升学习竞争力,从而提升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
  1.活动课分目标:掌握初中听课方法
  (1)训练听课的专注力,克服走神的苦恼,解决怎么听的问题;
  (2)掌握上课做笔记的方法,解决听什么的问题;
  (3)全班分享各科听课秘诀,营造同伴在合作中竞争的氛围。
  2.活动课分目标:学会管理时间
  (1)发现自己时间管理上的问题;
  (2)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
  3.活动课分目标:掌握科学复习的方法
  (1)了解记忆的规律和自己的学习类型;
  (2)运用记忆规律合理地安排复习;
  (3)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复习攻略。
  第四阶段活动课总目标:在同伴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活动课分目标:明确自己在班级的价值和位置
  (1)通过“有你真好”的同伴提名活动了解自己在班里的价值;
  (2)通过分组活动,体验自己的价值如何在具体班级活动中体现。
  初一下学期课程分两阶段:实现自我悦纳和友谊的建立与维持。
  第一阶段活动课总目标: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1.活动课分目标:认识自己眼中的自己   (1)从生理、心理、智慧、能力、社会交往等方面认识自我、评估自我;
  (2)体会探索自我的乐趣。
  2.活动课分目标:认识别人眼中的自己
  (1)发现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人;
  (2)把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进行比较,体会两个自我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了解真实生活中的自己。
  3.活动课分目标:认识自我的独特价值、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与美好
  (1)通过阅读故事“你很特别”来体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2)寻找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3)通过自我肯定训练,欣赏自己,接纳自己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4.活动课分目标:了解和悦纳自己的性别
  (1)体会男生和女生在心理方面的差异;
  (2)欣赏男生和女生各自的优势,能更加理解另一方;
  (3)知道自己要成为怎样的男生或女生。
  第二阶段活动课总目标: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友谊关系
  1.活动课分目标:把握好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
  (1)体会好朋友交往中依存性和排他性共存的特点;
  (2)通过情景训练,学会尊重朋友的私人空间。
  2.活动课分目标:把握好和异性朋友交往的距离
  (1)体会异性交往的距离和同性朋友之间的差别;
  (2)通过角色扮演,训练如何和异性相处。
  3.活动课分目标:学会拒绝,并仍能维持友谊
  (1)理解对同一件事情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需求,尊重每个人的需求;
  (2)通过情境训练,能温和而坚定地拒绝朋友。
  4.活动课分目标:给朋友提供帮助
  (1)体验身边朋友对自己的支持;
  (2)主动为身边朋友提供帮助与支持。
  三、初一新生同伴交往适应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基本模式与注意事项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团体的任务不同,学生和辅导教师的角色、地位不同,团体的氛围和动力也就不同。因此需要设计不同的活动来与团体发展阶段的动力特征及阶段目标相适应。
  1.同伴接纳课程
  (1)团体初始阶段
  重点营造积极主动和友好热情的氛围;设计的活动应重在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和互动,使学生尽量彼此间有肢体接触,增加亲密感,时间不宜超过五分钟;教师扮演的是一个接纳学生所有情况的示范者的角色,包括学生不投入活动时。
  (2)团体转换阶段
  在该阶段通常设计的是与主题有关的、全班都参与的游戏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为10~15分钟;教师在这一阶段是一个观察者,当发现团体低落时,要及时鼓励,鼓励成员积极体验而不是思考,尤其关注没有参与到活动中的学生,正向鼓励或亲自示范他们积极投入。
  (3)团体工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就活动的体验进行分享,可以设计多样的分享形式,时间为15分钟;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组织者的角色,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分享点从关注情绪体验开始逐步深入到思考,最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记录学生的发言,善用学生课堂上形成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对概念和目标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把握住学生现场生成的资源。
  (4)团体结束阶段
  在这一阶段可设计一些有肢体接触的总结活动,时间为五分钟;教师在这一阶段,应用简练的话语总结这节课的感受和体验,而非思考。
  2.学习适应课程
  (1)团体初始阶段
  重点营造紧张、竞争、探索的氛围;设计的活动应重在体现科学性与实验性,具有新鲜感和一定的挑战性,能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时间不宜超过五分钟;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的角色,注意宣布规则时的清晰性,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团体转换阶段
  这一阶段通常进行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心理测试或呈现一些心理情景剧,让学生对照自身做得好以及做得不够的地方;所需时间灵活设置,往往和后面的工作阶段交织在一起;教师在这个阶段是一个支持者,首先要及时肯定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最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积极探索自己的不足,并能真诚地分享自己的不足,给予全体学生足够的支持。
  (3)团体工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练习如何运用心理学方法解决转换阶段发现的问题,巩固自己的优势。这一阶段的活动多为行为训练,常采用竞争方式进行,时间与转换阶段配合,总共不超过25分钟;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组织者的角色,首先组织活动,其次提取行为训练的成果及时巩固,最后刺激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4)团体结束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攻略,可用书写的方式进行,时间为五分钟;教师在这一阶段应板书出本节课训练的心理学方法,巩固学生的认知。
  3.自我悦纳课程
  (1)团体初始阶段
  重点营造轻松、安全、温暖的氛围;设计的活动应重在让学生关注自我,而不是关注别人或与别人互动,比如心理测试、观看视频等,时间不宜超过五分钟;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的角色,注意放慢语速,营造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氛围。
  (2)团体转换阶段
  在这一阶段通常进行一些与主题有关的自我探究和认识活动,活动不是热热闹闹的,而是比较安静温暖的,要选择合适的音乐让学生更好地投入情境;所需时间为10分钟;教师在这一阶段是一个陪伴者与观察者,适当地变换音乐和声调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不宜进行全班的分享,适宜走到需要帮助的学生身边小声说话。
  (3)团体工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从关注自己到关注别人,开放自己的观察,也倾听别人的分享,来丰富自己,时间为15分钟;教师在这一阶段是一个支持者和分享的组织者,教师首先要设计一些活动促进彼此的分享,而后鼓励学生分享,关注他们的体验,尤其是负面的体验,要挖掘其积极意义,同时强化正面的体验,尤其是学生的反应,如微笑地说自己不足等也是可强化的非言语信息。   (4)团体结束阶段
  在这一阶段,用意象活动的方法来总结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体验拟人化,时间为五分钟;教师在这一阶段应给学生一定的沉思时间,而后请一部分学生来分享并替代自己进行课程总结。
  4.友谊关系课程
  (1)团体初始阶段
  重点营造投入开放、彼此信任支持的氛围;设计的活动应重在两人以上的小团体内部的合作,增加小团体内的肢体接触,时间不宜超过五分钟;教师扮演的是欣赏者的角色,及时强化学生中正向积极的表现,如互相帮助、真诚、倾听等。
  (2)团体转换阶段
  在这一阶段通常进行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情景剧角色体验或故事接龙活动,通常分成小团体进行排练与演出,所需时间15~20分钟;教师在这一阶段是一个支持者和指导者,需关注到各个小团体的投入度,深入每个团体给予支持与指导,对于不投入的团体应适当降低其任务难度,增强其参与感。
  (3)团体工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会就情景剧中的角色以及事件进行讨论,时间为15分钟;教师在这一阶段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从关注扮演者的体验到观众的体验,再到对情景剧中的每个人的评价,教师要层层设计问题和分享形式,促使学生产生思考和争辩;教师要有一种接纳、包容的态度,尽量让学生来发言和分享,记住自己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生成者。
  (4)团体结束阶段
  在这一阶段,可用改写故事结局或对朋友想说的话的方法来总结自己的收获,时间为五分钟;教师在这一阶段应鼓励学生讨论后由小团体代表发言总结团体的收获,并将收获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增强记忆。
  四、初一新生同伴交往适应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机制
  本课程运用了两种评价机制,一是开放性问卷评价,每节课后让5~6个随机抽出来的学生评价本节心理课,给心理课打分,并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活动和收获;二是期末时采用同伴关系提名问卷进行评价,即每位学生根据每个选项的描述,在每个描述后面写下符合这一描述的学生名单。
  两种评价方式都为该课程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和改进方向。
  依据学生的心理课反馈调查,我发现,心理课大多给学生留下了轻松、有趣的印象,对于同伴接纳的活动,学生们往往印象比较深刻,游戏、科学实验比故事、情景剧更受欢迎。学生在反馈表中也提出,心理课好像没什么心理知识,他们希望多了解一些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实验和知识,因此,在修改后的课程中我加入了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实验和测试,希望提高课程的科学性。
  同伴提名问卷的结果显示,一个年级每个班被每个人提名为不受欢迎的学生为两人,人数相当少,说明我们开设的课程是有效的。同时在自己的朋友提名上,平均提名个数为18.7人,这说明大部分人都拥有自己的朋友,在对自己对朋友关系是否满意的问卷调查中发现,92%的人都满意自己的朋友关系,这也说明了课程的有效性。当然,这些变化也不仅仅是心理课程带来的,可能是学校的活动或班级氛围的影响,因此还需要参考其他的评价方式。
  (作者单位:广东实验中学,广州,510055)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75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