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产业结构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结构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实现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必然举措。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从而影响总体就业结构和人才培养需求。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宁波市的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然后论述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最后就如何结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做好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产业结构;国际化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浙江省教育厅,ZWT11080地方产业结构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结构关系研究-以宁波为例,课题号,Y201120524。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ZWB11048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课题号11YJC880030。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地区积极践行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地区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之中得到调整和优化,并越来越趋于合理和完善。以宁波市为例,当前其产业结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得到提升,随着第一产业经济比重的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经济总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第二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三次产业中的主体,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按照近几年的经济统计数据来看,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已经成为了牵引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其次是第二产业由传统型产业向临港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变的步伐日益加快,而代表着宁波临港型重化工业的石油加工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则一直排在第2位。最后是第三产业经过不断升级已经日趋完善,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并且随着信息时代下知识经济作用的不断凸显,传统型的第三产业正在向以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咨询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技术含量更高、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新兴第三产业方向发展。
  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人才资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是核心竞争力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劳动力分布状况的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的就业形势和总体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很多新兴产业来说,持续不断的人才储备往往能够决定一个地区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因此可以说,当今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各行业、各地区和各国家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将人才培养上升到生产力变革的高度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普遍共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加成熟、稳健的姿态参与到各种形式的竞争之中,并占据一席之地。在这样的背景要求之下,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积极探索人才生成渠道和培养机制,造就和储备一大批国际化人才,成为了决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 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
  (一)高等教育要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重要的人才资源
  当前教育发展水平对于地区经济建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为了更好地发挥出牵引作用,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和迎合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实际需求,并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目前在宁波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并且这种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持续下去,人才就业形势较为集中和稳定;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猛,人才需求大;各种新兴行业不断出现,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要求比较高。这些都是当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宁波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基于这种人才就业形势和需求局面,宁波地区的各大高校首先应该在专业设置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尽可能地与该地区的各种产业发展相匹配,有针对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方向,从而提高最终的人才利用率。重点是要关注第三产业和各种新兴行业的发展和需求变化,设置一些包括临港类、海洋经济类、信息技术、保险和咨询等在内的需求很大的专业;要逐步优化专业和学科设置上的趋同现象,比如英语和计算机专业等。另外应该有针对性地关注到海洋经济产业方面的人才需求,这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宁波地区的经济特色,同时也为日益活跃的海洋经济提供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和市场的需求两者而定
  高校应充分考虑本校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把自身的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相结合,从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出发,有所取舍,重点发展对学校可持续发展、对地方经济有贡献的优势学科或学科群。这应该成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背景下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和市场的需求两者而定,一方面要求学校应该紧扣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并承担重大项目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工作。以浙江大学为例,学校把国家重大项目及成果主动落到地方,把地方重大需求与国家目标主动对接,参与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新药创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等9个民口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主动设计了“宁波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择优委托项目”20多项;与杭州共建杭州和谐示范区建设,推进17个重大项目建设。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丰富和强化了学生本身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求地方积极地与高校展开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还是以浙江大学为例,通过地方与高校的积极沟通和广泛合作,目前省内已经有约150个企业以成本价获得浙江大学发明专利所有权或许可实施,有16个企业成功获得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有44个困难的企业获得了学校极优惠价转让许可的专利。另外,学校还在义乌、慈溪、嵊州、苏州等地新建了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长三角实现了4小时辐射圈,在浙江省实现了2小时对接服务。这种较为顺畅的技术成果转化和人才流动机制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和高校建设都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三)高校应该也必须满足社会在职人员日益增长的再教育需求
  社会在职人员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坚力量,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所在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了行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对于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很强的适应力;同时在这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社会在职人员往往是处在人才资源储备的中间环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行业总体人才质量的长远发展。因此在积极适应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于人才的要求上,高校应该关注和满足社会在职人员日益增长的再教育需求。当前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如果一个人不进行再教育、再学习,就很难在某个岗位上长时间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力和素质上跟不上,思想意识和市场嗅觉方面的敏锐性也会下降,这样一来不仅个人面临被社会和行业淘汰的危险,对于地区经济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再教育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为此,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教育分布方面要在培养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同时,兼顾满足社会在职人员提高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仅要帮助他们改进和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社会在职人员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此举一方面能够极大地促进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教育与经济、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和谐局面。
  三、 做好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要准确把握国际化人才的素质
  关于在地方产业结构和优化过程中,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到底应该着眼于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在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标准。但是就大多数行业发展本身的需求来看,国际化人才应该至少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首先是厚实的国际人文素养,厚实的人文素养是人的灵魂深处那种支撑乾坤的强劲力量和崇高的德行,它是无国界的,这些是人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是人的价值所在。这种以内化为主要存在形式的素质并不是简单地掌握几门外语就能够具备的,它要求培养对象要具备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全球性的战略层次上的思想意识。其次是具有国际化的知识和市场观念,这点对于人才本身参与到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化人才要具备丰富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但要精通专业和管理层面上的具体操作环节,还应该熟知本行业的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同时对一些国际礼仪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经贸事物中去。最后是要具备很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价值凸显的时代,具备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的能力已经成为了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能力主要指在计算机、电子、电信媒体、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是获取广博知识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实践能力的综合。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能运用全球网络及各种媒体获得信息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高校人才培养标准要与国际接轨
  高校是国际化人才生成渠道的源头,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因此为了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在人才培养标准上要注意与国际接轨,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首先积极突破和改变当前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培养观念的束缚,着眼于全球化环境,将人才培养过程纳入到全球化视野当中去;要参照国际公认的教育质量标准,制定和颁布我国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要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鉴定与质量认证制度。其次是一如既往地重视对于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仍然普遍适用。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来说,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灌输一种创新精神,在教学手段上要时刻体现一种创新能力。在课程上设置上,要积极借鉴国外高校的优良做法,开设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自主(自助)式的活动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另外,在强调人才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尊重人才的个性需求和发展,因为个性和创造性是创新人才的双重属性,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个性便难有创新,相比很多人都具有的共性的东西而言,人才的个性化特征是十分难得和可贵的,这往往能够决定他们在日后的成长高度和层次。通过鼓励和引导培养对象积极展示和扩展自身的个性能力,可以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和贴合市场发展的要求。
  四、 结论
  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事务,往往能够决定未来一段时间内某个地区的经济总体发展走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积极地将经济发展需求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国家化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06).
  [2]尹晓敏.浙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对策研究――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2(06).
  [3]杜人淮.转变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方式的策略选择――基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视角[J].中国市场,2011(37).
  [4]卢江滨,李晓述.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践行与展望――以武汉大学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5]王发明,垄荣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基于浙江欠发达地区的实证[J].华东经济管理,2009(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651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