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跳出窠臼 回归本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文斌 傅登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提法,并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了“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由此可见,想象作文不仅在整个作文教学中平分秋色的地位不动摇,而且在“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提倡自主选题”的强烈呼声下,想象作文的地位和作用还将不断得到提升。这不仅符合“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也符合国际作文教学的趋势,更符合儿童富有想象的天性。然而,综观整个作文教学,想象作文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深陷记实作文教学的取材方法、评价标准和修改要求的窠臼难以自拔,失去了想象作文教学的本真和应有的风采。因此,改进想象作文教学,跳出已有教学窠臼,回归其本真,是想象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想象作文的教学窠臼
   想象作文的教学,地区之间、教师之间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多数教师的想象作文教学要么是停留在认知概念的层面,要么是记实作文教学的翻版,要么还行走在想象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总之,离想象作文教学的本真回归还比较遥远,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内容上“真实化”
   在想象作文的内容上,追求“真实化”,即要求学生的想象符合生活的实际,符合现实事物发展规律,那些现有生活中不可能的事件或还未发展到那一步可能发生的事情,教师是极力反对,排除在作文内容之外,被斥责为乱七八糟、天马行空、想象不合理、想象无依据等。例如,写“我”成为隐形人在教室内,同学间做了一场“恶作剧”,充满儿童幽默和童年的快乐,哪怕再精彩也是要被“叫停”的。理由是:你是不可能成为隐形人的,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纯属“无理取闹”。
   (二)取材上“移植化”
   由于学生想象的范围和内容受到了禁锢,在作文内容取材上,多数教师只能引导学生采取“移植”并“改编”的写作方法。采用“移花接木”,要么把他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或作文中描写的场景“移植”到自己身上或作文主人公身上或另一个场景中,要么把多个人身上的故事或多篇作文描写的故事拼接后“移植”到一个人身上。其次是“改编”,一种是对“移植”的故事进行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或少许语句、对话做些“小手术”的改编,多数作文似曾相识就是这个原因;另一种是要么是“掐头去尾”地保留某一“身段”与“它头它尾”对接,要么对现有的作文“添油加醋”“添彩描红”“改头换面”化妆成新文。这些都是学生平时作文中惯用的手法,这样的作文教学连改良都谈不上。
   (三)评价上“道德化”
   在评价上,以道德评判代替了审美评判。把文章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批判、讴歌、赞美认定为有意义,反之就是无意义。如把《一篮水果》的想象作文想象成懒惰的小兔子装病骗取伙伴们送来一篮水果来看望它,被精灵的小猴子发现后它失去了伙伴,从此它“痛改前非”,通过辛勤劳作,获得大丰收。这种想象的结果被教师评判为想象不合理,小白兔搞的是“歪门邪术”,立意不高;而把想象成学生送水果去探望病床上休息的教师,学生向教师承认自己的错误,教师积极鼓励,最后双方做出承诺,激动地拥抱流泪的作文评判为高分。如果把想象作文一味演变为道德教化,想象就难以施展。
   二、想象作文的教学本真
   “文学创作的那个想象世界建立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但却不是真实世界的摹本,而是创造和想象的产物。”对于虚构文学来说,“可能发生却不可信”是糟糕的想象。“可能发生”的事情是符合生活逻辑;“不可信”是指情感的虚假或浅薄,故作状态,带有明显的取悦或谄媚读者的倾向。“不可能发生却可信”的事情,才是高明的想象,才是想象作文教学的追求。因此,对于想象作文,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它是文学写作,本质是虚构性,要鼓励学生大胆,不受约束的想象,只要不触犯底线(如凶杀、残暴,权利、金钱的崇拜等),应都属“合理”的范畴。
   (一)反映内心的真实
   想象作文目的是为了表现儿童内心世界的真实,而不是表现客观世界的真实。学生在构思想象作文时,绝不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去搜罗稀奇古怪的故事,而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探秘。如发自学生内心世界的希望、追求、渴望和奇思妙想。学生个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隐秘性、个性化特征。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和发生的事件很难满足学生表达内心真实世界秘密与真实情感的需求。因此,需要学生通过想象虚构故事和情景,并借助想象作文(文学文体)的形式,用文字的形式自由、有创意、准确、有效地表达内心世界诉求,起到宣泄情感和满足审美的需要。如寓言、童话、科幻故事、神话传说等文体无不通过想象、虚构和创造的手法,它们不仅是学生喜欢用于表达的文体,也是学生喜欢阅读的作品,原因是与学生内心相通融。如中段学生,写《我喜爱的小伙伴》会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难以下笔,而改为写《我喜欢的小白兔》就觉得要说的话很多,内容很丰富,笔端很流畅。又如,学生喜欢阅读寓言、童话、科幻故事、神话传说或看影视片,原因在于这类文学形式能暗示、激发、唤醒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产生情感共鸣和审美吻合。这就是儿童,一旦错过想象力培养和表达的最佳时机,再想找回是不可能的,并影响其终身。
   (二)表现作者的情感
   想象作文表现的是情感,而不是像科学想象那样表现科学与理性。想象作文的关键点不在于所虚构的故事,而在于故事背后作者的感情,以及讲述故事的方法技巧。就像《丑小鸭》一样,关键点不是丑小鸭成为天鹅前所受到的种种苦难,而在于苦难背后作者所传递的对成长的态度。就像作文教学一贯倡导“说真话,写真事,表真情”一样,这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而关键是教师怎样理解并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说真话,写真事,表真情”是对所有文体写作共同态度的要求。如实用体式的写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揭示、批判、讴歌、赞美生活实践、体现科学的真实,那就必须严格遵循“三真”。而非实用体式(文学类文体)关键在“表真情”,至于作文内容是否“说真话”“写真事”,笔者认为,只要符合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即可,无需通过现实生活内容的检验。这些是由想象、变形、虚构以及夸张的手法,达到表情达意“合情合理”,符合情感的真实。如《聊斋志异》《西游记》等可以说完全是虚构的,之所以能流传百世,原因在于这些书里面所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离奇的故事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三)追求“无理的精妙”
   想象作文的最高境界与价值是“无理的精妙”,而不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科学想象的最高价值是“假设”最终被证实,而想象作文根本无需去考虑可不可能实现,而关注的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内心世界情感和审美需求。如《二十年后的同学会》,如果避开主流价值观不谈,哪怕是手挽小秘趾高气扬赴会的阔佬,哪怕是挂满军功章带着勤务兵赴会的将军,哪怕是背着农产品、卷着高低不一裤脚赴会的农民,以及挤在人群中不敢露面的普通市民……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写作时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和真实情感。看上去内容有些离谱,价值观不符合主流,这种无拘无束表达和想象的幽默,不仅反映了社会不良风气也在残害他们,更体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和可爱,他们的真情表露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我们的教育引导指明了方向,敲响了警钟。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大好事。
   综上所述,想象的虚构所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它与科学的真实的区别在于,艺术的真实更接近哲学,接近普通人性或人类普遍境遇,而不是接近生活真实,它所虚构的世界比具体的真实更具代表性、普遍性,因而到达了更高层次的真实。
  (责任编辑:符 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69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