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传统武术技击价值功能的演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社会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逐渐发生变革,原本突出的各流派功法技艺和技击价值功能有所减弱,其健身价值、娱乐价值、观赏价值、社交价值和教育价值等功能有所增强。新时期社会对传统武术及其文化的需求将促使其各种价值功能的演变,传统武术及其技击方式的科学改革,将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现代化传承和国际化发展。
  传统武术虽然有众多的价值功能,但其在当前社会中的自然传承和发展仍然是举步艰难。然而,“跆拳道”等外来武道却能在中国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果实累累。使武术界费解的是:中国传统武术已经如此博大精深,如此价值功能齐全,难道就不如外来的武道?
  究其原因,越是博大精深的武功,普通民众就越难以掌握其真谛,学通弄懂就越是费时间、费精力,其价值功能就越是难以选择,其普及推广就越是难以拓宽。与此相反,简单实用的“跆拳道”等外来武道,简捷易学,费时间和精力较少,功法动作简短,易于掌握,其价值功能易于选择,安全无险,既有礼仪,又有竞技,还是奥运竞赛项目,青少年喜爱,家长认可,容易接受,乐于参与,其普及推广就非常可观。再看看奥运会竞赛的功夫类项目,哪一个不是简捷实用、技击实用性强、易于操作、易于掌握、易于评比、易于学练、容易普及?博大精深的传统武功,高、飘、难的现代新潮武术套路,都是比较繁琐复杂,不容易把握操作,中国人都难以掌握,外国人能掌握好吗?奥运会愿意让武术金牌都归中国队吗?
  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功能及其实用属性,自古以来就是各个流派传统功法的核心内容。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功能在当前社会中仍然有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广大民众人人传统技击功夫在手,见义勇为,除暴安良,歹徒就会销声匿迹,社会就会安定和谐;如果公安武警精通传统武术技击功法,就会在对抗犯罪分子和与敌生死搏斗时减少伤亡,制服歹徒,更好地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如果武术影视演员精通传统武术技击功法,就能像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功夫明星一样,更好地展示中国功夫,给观赏者带来更大的快乐和满足;如果传统武师和武术运动员精通传统武术技击功法,就能像霍元甲、陈真、王子平、李小龙、柳海龙、少林一龙等功夫大师一样,打败国际大力士,战胜各国武道,扬威中国功夫;如果当代大、中、小学武术教师精通传统武术技击功法,就能在武术课教学时讲授传统武术擒拿、点穴、防身、制敌等奇妙技法,使青少年了解、喜爱和学练中国功夫,就能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如果政府职能部门和体育管理部门的人员精通传统武术技击功法,就能开展更多的武林风武林大会竞技竞赛,打造更多的国内外中国功夫对抗赛、武术散打王中王、太极拳国际推广等精品,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如果整个中华民族精通传统武术技击功法,就会发扬对敌敢于亮剑精神,就会龙威大振,就能够中正安舒而雄踞于世界东方。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功能以及其他价值功能无论在何种社会都是永存的,其价值功能和社会作用如何体现、如何传承和发展,关键是职能部门的倡导和推动。
  社会经济和科学知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娱乐化、健康化、人文化逐渐成为体育发展的主导趋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孙大光在《与时俱进,推动体育文化大发展》中指出:“中国体育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有自己的魅力和文化影响力,要形成自己的体育风格。……只看到篮、排、足球等项目,不一定能全面了解中国体育,而了解武术和内涵丰富的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体育。”这话说明了武术在民族体育中的地位和价值,传统武术及其文化有中国体育自己的特点、魅力、影响力和风格,是国际化发展的主力军。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健康娱乐价值已成为现阶段顺应社会和国际体育环境下的一大发展趋势。传统武术入门科学普及推广的简单易学性、强度适应性、多媒体趣味性、多功能参与性、老少大众皆宜性等方面的自身改革,能否有“快乐健身舞步”的普及推广效果,是其顺应当前大环境下发展趋势的自我调节能力。武术职能部门如何倡导和管理武林风武林大会的技击竞赛形式,如何使其品牌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如何保持武林风武林大会的传统性、特色性、技击性、规范性、持久性、竞技竞赛性、年制度性,如何完善武术新规则下的中国功夫大赛等,是推进中国传统武术持续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式。
  中国传统武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之魂的亮剑精神,如果国民传统武功高强,就会龙威大振,敢于发扬亮剑精神,就能威慑不安分守己的“武士道”,新中国就能够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而雄踞于世界东方。有关职能部门科学普及推广传统武术,深化其简单易学性、强度适应性、多媒体趣味性、多功能参与性、老少大众皆宜性等方面的改革,加强武林风和新规则下中国功夫竞技竞赛形式的科学管理及其品牌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就能够推进中国传统武术及其技击价值功能世代传承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山 习云太 夏柏华 等 中国散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003),424。
  [2]田麦久 刘建和 延烽 等 运动训练学[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006),50。
  [3]贺春林 中华武术发展模式及其科学管理[J].中华武术研究,2012,3,50―52。
  [4]蒋维康 王益泉 武术散打实用战术的研究的原因[J].体育科技, 2003,24,(1),42。
  [5]孙大光 与时俱进,推动体育文化大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96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