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长福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周易・系辞上》)意思是说探求深奥隐秘的道理。这句话概括了哲理型作文材料的审题特点。
  所谓“哲理型材料”是指材料中包含了一定的哲理,理解时不能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需要弄清材料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哲理型材料包括哲理故事(含寓言)、哲理诗和其他哲理材料,因材料的不同,审题的方法略有区别。
  一、哲理故事的审题
  对于哲理故事,审题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弄清故事的主旨。哲理故事常常通过不同的角色形象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阅读时通过分析故事中不同角色形象的特点来揣摩寓言的寓意。
  二是通过角色来审题。可以这样发问:“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或“谁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或“谁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解决了,观点也就有了。故事中有多少个角色,就可以提多少问。每一个“为什么”都可能有几个答案,而每一个答案都是一个立论点。
  三是抓关键句子。所谓关键句子是指故事中人物所说的话,或是命题人为了降低考生审题难度所作的提示,审题时要注意这样的关键句子。如2013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人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了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了吧?变成了珍珠,就没有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通过角色来审题。故事中有两个人物:老人和年轻人。针对老人提问:“老人做了什么?”老人先将一粒沙子随手丢到沙滩上,让年轻人找。“结果怎样?”年轻人找不到。然后又将一粒珍珠轻掷在沙滩上,让年轻人找。“结果怎样?”年轻人找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因为沙子在众多的沙子中没有特色,而珍珠与沙子有明显的差别。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这样的观点: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要提升自己的价值;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要有自己的特色。
  抓关键句子。文中“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这是关键句子。针对这句话,可以这样提问:“年轻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沙子是无法变成珍珠的,但沙子也有它的价值,也应该得到别人的承认与尊重。由此可以引申出的观点有:做好自己,就能得到别人的承认与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别小看了自己。
  二、哲理诗的审题
  对于哲理诗,一是要抓住诗歌的意象去体会,弄清意象的象征意义或比喻义。二是用原因追寻法。如2006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
  □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和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抓住诗的意象审题。诗的意象是“星星”,这里“星星”可以指代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物,还可以象征理想、梦想或者其他美好的东西。“仰望”的人可以理解为追寻、向往者。“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是实际的结果。诗中蕴含的哲理就比较清晰了:我们所追寻的东西与实际的结果往往不一样。
  用原因追寻法审题。“仰望星空的人”“飞上星星的人”看到的情况有很大差别。据此,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这是因为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它的认识也完全不同。为什么位置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如此不同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距离方面的,有个人情感方面的,还有外界因素的影响。据此,我们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距离产生美;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人们的情感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外界因素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三、其他哲理材料的审题
  对其他哲理材料,一是用原因追寻法,即问“为什么会这样?”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或“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二是用抓关键句法。如2008年湖南卷: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用原因追寻法审题。诗句表现的是早春二月,一场小雨后,春草刚刚发芽时的景色。草色“遥看”有,“近却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所处的距离不同。据此,我们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距离产生美”。
  用抓关键句法审题。命题人对诗的含义作了解释,并对其中蕴含的哲理作了提示:“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三句提示语就是三个角度,一是距离产生美,二是要跳出事物看事物,三是人对事物与对美的感受、看法与距离有关。
  审题的作用就是弄清材料蕴含的哲理,弄清材料蕴含的哲理之后,我们便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确立一个观点,或写议论文直接阐述,或用记叙文间接诠释。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材料是林清玄的一句富含哲理的话:“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对于所给的材料,我们可以用原因追寻法来审题。一问: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为什么需要窗子?”因为房子再大,相对于外面的世界,其空间也是狭小的,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一个人思维必然有其局限性,要超越自我、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就必须通过窗子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个人如此,集体如此,国家也是如此。二问:一个人面对自我时,为什么需要镜子?因为“镜子”,可以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我。也可以从镜子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树立自信。
  对于这则材料,我们还可以通过弄清“窗子”与“镜子”的寓意来确立观点。窗子常用来比喻反映或展示精神上、物质上各种现象或状况的地方;镜子常用来比喻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的人或物。这样,我们在思考时就不至于局限在一般意义的窗子和镜子上了。
  据此,我们可以确立几个基本观点:人生需要窗子了解世界;人生需要镜子审视自我;人生既要有窗子,也要有镜子。
  弄清这句话的哲理和可以确立的观点后,我们便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写议论文还是写记叙文。写议论文,可以直接单独就“窗子”或“镜子”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将“窗子”和“镜子”结合起来论述。可以从正面论述“窗子”或“镜子”对个人、集体或国家的作用;也可以从反面论述不要“窗子”或“镜子”的危害。如果写记叙文,我们可以编写一个因从窗子或镜子得到启示给人带来境界上的提升或心灵的顿悟的故事;也可编写一个因拒绝镜子或窗子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故事;还可将两者结合起来编写故事:只要是由窗子或镜子引发的都可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835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