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桂兰

  摘 要 作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导向。而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环节存在实践比例低、教师自身实践经验少及缺乏企业支持的问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应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等方面完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校企联合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09-02
  改革开放以来,在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引导下,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出口与消费、投资一同构成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三驾马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维持着中国经济引擎的高速运转状态。2013、2014年我国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15年随着国际经济的缓慢复苏,可以预见我国对外贸易将继续增长。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速了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缺口日渐增大。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成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及民办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主干课程,各高校及民办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为外向型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1]。
  作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本课程内容介绍了国际货物贸易环节的各种问题的实务处理内容,旨在使学生能够在深度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处理好一系列贸易实务。因此,与企业对接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检验课程成果的最直接、最有用的检验标准。但通过对涉外企业的调研,企业对于当前国际商务专业或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并不是普遍认同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要求脱节,无法胜任企业普通的外贸操作,毕业生“量”远远高于“质”。这种现象直接反映了国际贸易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突出并强化实践教学,成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为达到这一目标,要理清当前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应用型才人培养模式下探索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的发展方向。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实践环节比例过低 现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是适合高等院校、民办院校及职业院校的统一教材,缺乏层次和特色。统一理论内容多,实践环节少,学生很难有实际操作感,实践考核通常因缺乏实际操作的环境而被省略,实务课程考核最终还是流于死记硬背的应试考试考核模式,造成学生高分数低能力的状况;国际贸易通则及有关进出口贸易的规定均已更新,但当前教材内容仍然是老知识框架,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实际业务;随着我国贸易地位和贸易环境的变化,贸易手段和贸易策略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新的贸易政策与环境在教材中没有得到体现;实务教学相关配套课程设置上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考量,如忽视外贸英语课程对外贸实务的影响而将其作为选修课,甚至不专门开设等。
  教师自身缺乏外贸实务操作经验,影响教学效果 作为实践型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实践经验息息相关。实践型课程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并且有相当的外贸英语水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以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而随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不断提升了用人门槛,大批高学历人才被引进来。这些教师是具备深厚理论功底的研究型人才,但往往是才出校园即上讲台,没有实际的从商经历,甚至连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都没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地讲解理论知识,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后只记住了定义、公式等,而对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的选择性忽略自然造成学生实践环节的缺失。最终,实践性环节的教学目的没有达成,趣味性的实践课程变成填鸭式的教学。
  教学实践环节缺乏企业有效支持 教学实践环节有部分比例课程内容需要学生亲身在企业实践中获取。然而,当前的状态是高校实践环节与企业对接的过程缺乏企业的直接支持,很少有企业主动承接高校的实践环节。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承接高校的实践环节,企业将为之付出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我国的涉外企业通常属于民营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是规模较小,企业从事外贸实务品种单一。在企业雇员配备较少的情况下,企业很难为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配备专人来指导学生实务操作。更有甚者,一些由政府指定与高校对接、承办实践环节的企业在学生没有参加实践的情况下只负责加盖图章在学生的实践环节报告上来应付了事,如此最终造成该环节流于形式,走走过场的现状。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环节培养目标
  实践性环节的缺失造成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错位,国际商务相关行业的实用性人才缺口的日益增大迫切需要对现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所谓应用型人才,顾名思义,即人才培养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应用型人才最终服务于实践工作岗位,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非理论研究能力。
  实践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环节。当前的教学实践环节是由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个节点组成的具有系统性的体系。课内环节主要是课程讲授与实践案例相结合;课外实践是在学校内部模拟情境教学,重在模拟计划的筹谋和实施;校外实践是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点,重在建设能够承接学生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基地和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三个环节中尤以校外实践环节最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工作氛围,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连接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出课堂内容的用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
  3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导向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改革举措[3]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属于高校的应用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受众面极广的课程。尽管由于开设此课程的各高等院校、民办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规格、水平和特色不同,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建设具有普遍共性,特别是三个实践环节节点的实现上有共同的规律可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建设“通实践,明理论”的国际贸易教师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打造一支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通实践,明理论”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师队伍摆脱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才能真正突破学生在实践环节无所适从的现状。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任课教师,应从专业人才引进、岗前培训和教师自身学习三个方面来加强:1)引入相关专业,不拘泥于统一的学历限制,引进专业人才时更注重人才实践经验和相关证书;2)实务教师上岗前应经过自身实践,学校应提供产学研结合的教师实践平台,为教师提供相关知识的企业培训,教师首先要熟悉企业实务流程操作,才能够有意识地、有方向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通过自主学习,加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由于国际贸易的形势瞬息万变,国贸实务实践环节的案例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由于教材存在滞后性,任课教师应结合热点问题对原有知识储备进行更新,特别是在课内实践环节和校内实践环节,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实践环节的教学成果。
  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校外实践环节是国贸实务实践环节的重中之重。由于对接企业,因此,良好的校企关系、合理的实践计划、得当的人员配置既可以使企业获得新鲜血液和低成本的短期雇员,又可以使学校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赢的局面。因此,首先,打造囊括多企业的培训基地。学校积极寻求与多企业合作的机会,打造包括多企业、多类别的实践培训基地。其次,畅通校企信息渠道。学校要以企业用人为教学导向,倾听企业声音,根据企业需求来制订实践环节计划。再次,学校积极主动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培训在岗员工。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学校根据企业反馈及时发现不良倾向,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
  加强国家和学校的政策激励,完善相应配套举措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关系到学生就业、高校教学的局部问题,更关系到我国教育战略。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呼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任务,并且和我国教育领域的优先关切点相契合。因此,国家和学校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一是要完善激励举措。政府层面要运用相关措施鼓励企业承接实践环节;学校层面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调动和保护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调整教师的聘任、奖酬和考核等制度与办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多种形式、各个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二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在实践中创新是实践教学中的升级效果。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新时期举国创新的新形势,努力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氛围,创造有利于主动性学习、经验性学习、互动性学习得以实行与实现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条件。
  培养大量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的优秀人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坚持开展深入扎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和改革试验。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打造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在举国创新的大环境下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环节的改进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孙滔.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0(2):213-214.
  [2]石国华.基于“校企合作”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135-136.
  [3]吴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0):101-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847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