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对比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宇

  摘 要: 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在很长一段时期,隐喻都仅仅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而后产生的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本文旨在阐述修辞隐喻、认知隐喻的特征,探讨其异同。
  关键词: 修辞隐喻 认知隐喻 对比异同
  1.引言
  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将隐喻归为修辞学的范畴。传统上,隐喻就被看做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是语言的装饰手段,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自此,语言学家及哲学家们就试图对“隐喻”这种现象加以合理的解释。学者们对隐喻进行了修辞学、语义学,以及多学科等多角度、跨范围、多层次的研究,说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隐喻逐渐从一种修辞手段转变为一种认知手段,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1]。本文对研究隐喻过程中的代表观点进行简要归纳分析,阐述修辞隐喻、认知隐喻的根本特征,探讨其相互关系。
  2.修辞隐喻
  在《诗学》和《论修辞》这两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将属于另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某一事物。”此区分了隐喻的四类转义方式:1.从物类到物种;2.从物种到物类;3.从甲物种到乙物种;4.类比。他认为,1、2、3的隐喻是简单的隐喻,类比型隐喻费解且迷人,其内涵与现代修辞学的隐喻最接近。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能够为平易的文体增加魅力和特色。并且亚里士多德强调,隐喻只能局限于诗歌领域使用,并且只能严格遵守浅显易懂的原则[4]。
  公元1世纪的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指出,隐喻实际上是一个词来替代一个词的现象,如:John is a lion.(约翰是一头狮子。)其中,用“lion”来代替“courageous man”(勇士)。他还指出隐喻的装饰性作用,并认为隐喻是文体的最高级装饰物[6]。综上,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与昆提良的“替代论”都认为修辞隐喻为词汇隐喻,即词汇层次上的修辞手段。修辞隐喻属于语用现象,修辞隐喻的出现不是因为词汇的缺乏,而是为了更好地修饰语言。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起到装饰作用,是一种附属物。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观点为后来的修辞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理论性的基础。
  3.认知隐喻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修辞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是理解抽象概念的最重要的手段。最早从认知的角度理解隐喻的是英国诗人雪莱。19世纪初,雪莱在《诗之辩护》中阐释了有关隐喻的认知特征,即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物,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5]。理查兹也对隐喻的认知特征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描述。在《修辞哲学》中,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并指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7]。就此,理查兹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G.& Johnson,M.)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写道:“我们已经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进行思考和行动所依赖的日常概念系统,就本质而言基本上是隐喻性的。”[3]因此,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类事物。
  认知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结构,而是种概念结构,隐喻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表层表现。(2)在语言表达上,隐喻是一种正常表达方式,而非对正常表达的偏离。(3)隐喻表达的不是相似性,而是跨域映射: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后者往往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概念,通过将源域映射在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4)意义不一定是字面的,所以隐喻可以有真值。(5)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它是身体、大脑、心智、生活经验的产物,因此不具有任意性。(6)隐喻具有系统性,这种系统性表现在语言和概念两个层次上。在语言层次上,由同一概念隐喻派生出的不同的隐喻表达方式具有系统性;在概念层次上,存在着概念隐喻内部的系统性和概念隐喻之间的系统性。(7)隐喻具有层次性[6]。
  认知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语义现象。认知隐喻的比喻意义早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意义,成为词典中的词条或是词条的义项。所以说,认知隐喻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语言中本来没有某种表达的空白,用来创造新词或增加词的义项。
  4.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异同
  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词汇与词汇之间的意义转换,也就是都属于词汇隐喻。根据上文所述,两种隐喻观点相异的根本原因是两类研究者的观察视角不同。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如下几点:
  (1)修辞隐喻从词格上进行研究,是语言系统内部的一种表面上的研究,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其研究的层次主要以词为中心,而不是句子或语篇,有些资料也称其为词汇隐喻的前期阶段。而认知隐喻则是明确地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是这种认知的反映和手段之一,这种认知隐喻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语言,而且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概念形成、思维过程、认知发展及行为。
  (2)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存在方式稍有不同,修辞隐喻通常认为隐喻仅仅出现在诗歌领域,而认知隐喻却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3)修辞隐喻不创造相似性,只是描述相似性,是一种相对来讲较为模糊的描述,而认知隐喻不只是描述相似性,而且可以创造相似性,具有明晰的特点。
  (4)修辞隐喻表达的是临时意义,本来就有表达这个意义的词,为了修饰的需要,所以用了另外的词语来进行描述。认知隐喻是本来没有表达某个意义的词,为了表达,借用原来已经存在的词,最终创造出新的词条,或创造出某个词条的新义项。
  5.结语
  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对于隐喻的研究持续了两千多年。修辞隐喻的研究从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就已经开始,而对于认知隐喻的研究时间不长,但在当今的学术界,对于认知隐喻的研究却充满了生命力。修辞隐喻是一种语言系统内部的修辞现象,而认知修辞理论则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事物的手段和方法。在各个角度、各个层次上,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都有很多异同之处,我们可以认为,隐喻是我们创造性的修辞语言的源泉,也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的工具。这两个角度的研究必定互相借鉴、相互补充,为隐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严世清.隐喻理论史探[J].外国语,1995(5).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Richards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UT,1936.
  [8]王彩丽.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关系探讨[M].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5).
  [9]葛红.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的对比初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060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