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最适合的土壤 开最美的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解玉华

   谢邦鹏用了11年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华人。令周围人大跌眼镜的是,博士毕业之后,谢邦鹏竟放下博士身段,默默选择到网电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基层某单位,当了一名工人。
   不是没有橄榄枝伸向谢邦鹏。还没毕业,他就收到两个含金量很高的OFFER(录用信、录取通知)。国网总部和国网四川电力总公司有意网罗人才,而搞电力研究的谢邦鹏博士早已名声在外。可是,谢邦鹏想:再好的单位充其量也就是搞搞研究,或者当个小领导。如果理论不能用于实践,研究再深有什么用?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谢邦鹏,在收到两个OFFER之前,就做出了“到一线去工作”的决定。他并没有因OFFER的诱惑,而改变自己的决定。
   少数知情好友和家人劝他:“到那种小单位,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也有可能。千万不要头脑发热。”众人就更不理解了,一个清华博士为什么会选择去当小工人,那不是大材小用吗?谢邦鹏却“一根筋”到底,2008年,他背起行囊义无反顾地到了上海浦东电力公司,在基层某班组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到一线的第一天,满脑子数据图纸创新理论的谢邦鹏,面对各种线头、按钮、螺丝的操作,蒙了,他啥也不会。第一个星期上班,他只有跟在班组师傅屁股后面全程陪站的份儿,因为不会和不敢,谢邦鹏连手都不敢伸一下。第二个星期上班,他换了位置,站到了师傅身边:边仔细看师傅的操作边问问题,还时不时地在小本上记要点。半年之后,他就主动向班长要活干并能独自操作了。一年之后,他就成了班组中当之无愧的“劳模”:加班最多,接线最多,拧螺丝最多,读图纸最多,做笔记最多。曾经“菜鸟”的谢邦鹏,此时早已独当一面了。
   工作了3年,积累了丰厚的实践经验之后,谢邦鹏才感到自己的羽翼渐丰、心里不空了。在一线,他找到了许多大显身手的机会,将高深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运用,去解决问题。近3年,谢邦鹏主导完成了27项发明,涉及管理、研究等各个领域;发表了8篇中英文论文。事实证明,谢邦鹏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他特别得意于那些实用性很强的小发明。比如,谢邦鹏用电力控制理论研究出一套能准确计算线路损耗的方法。之前工人们都是用“毛估”的方法,自然不准确。再比如,谢邦鹏研究出了一种远距离遥控投退闸,省了工人们到实地投入、退出来回跑的麻烦。最被一线工作的同事所称道的是,谢邦鹏开发了一套为工人量身定制的电器拆卸工具,同事们说这套工具用起来顺手多了。谢邦鹏认为:“实用性最强的小发明,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创新。”
   得知谢邦鹏不断获奖的消息,在电力总公司的表彰大会上,谢邦鹏的博导及中科院院士卢强,以现场录音的方式,力挺自己的弟子说:“当今社会,更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只有像谢邦鹏这样到一线去锻炼,才能让自己更强大。”
   从清华大学出来的同学,有出国深造的,有做学术研究的,有在高校当教师的,有在领导岗位的。而同样出身名校的谢邦鹏,却老老实实地行走在浦东的大街小巷,每天做着一个普通电工常做的那些事:检修设备,排除故障等。
   6年后,谢邦鹏的故事引起了电力总公司的高度关注,记者争相采访他,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一个在清华读了11年书的博士生,选择到一线做一个电工,你真没觉得大材小用吗?”谢邦鹏笑着回答:“一颗种子再优良,也得遇到合适的土壤,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而一线和基层,就是最适合我的土壤。”当记着又问:“6年前后,你认为自己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谢邦鹏幽默地说:“从普通电工当上了电工班长,就是我最大的变化。”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4年第4期)
   【且读且思】
   在现代社会,学历和就业不该画等号,学历只反映学生的求学情况,就业则要看求职者本人的职业意愿、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人才是否“尽其用”,不在于学历身份和岗位的等级对应,而在于职业是否符合人才自身的兴趣、理想,是否给其施展才华的空间。只要职业符合他本身的兴趣、爱好,就值得尊重,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让其快乐工作、生活。谢邦鹏能够深入一线,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从而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最美丽的花朵。
   【适用话题】
   从谢邦鹏的角度:1.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2.人要明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3.活出属于自己的美丽;4.不走寻常路;5.平凡的岗位,幸福的人生;6.坚守自我,执着前行;7.我心自有云白山青;8.心灵的选择;9.善于规划自己的人生;10.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方向,不盲目从众;11.不做闪亮夜空的“流星”,愿做扎进地层的“树根”……
   从社会的角度:1.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2.学历和职业不该画等号;3.尊重别人的选择;4.博士甘当一线工,是否大材小用?……
   【微评论】
   教育的功利价值在于,通过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获得更高的报酬,但教育还有比功利价值更高的非功利价值,即完善自我,充实人生。在我国,当前,读书的功利价值还远超过非功利价值,因此大家习惯用功利价值来评判博士甘当工人这一事件,认为是大材小用,甚至浪费时间金钱。但这很不全面,甚至会把教育引入功利的死胡同――当功利价值无法实现时,教育就变得毫无价值。教育的健康发展,应该非功利价值为体,功利价值为用。具体而言,就是每个受教育者在选择教育时,要首先考虑自己的个性、兴趣、人生追求,再结合功利的价值,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校和职业。读博士之后从事电工,如果本人乐在其中,则表明其把读博士作为自己的兴趣、追求,另外,他对教育回报的理解,也非传统的意识,做电工对他来说,并非学非所用。
   (《从清华博士当电工看教育的双重价值》,节选,有删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077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