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资助社团的育人功能研究与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益全 宫佳 包小萍

  摘要:本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等江苏省内10所高校资助社团成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讨论分析资助社团的育人功能,学习借鉴各所高校的社团指导经验,探索学生资助社团的育人举措。
  关键词:高校资助社团;育人功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35-02
  学生社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日益推进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在高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工作理念也从单一的经济支持,向经济支持和育人双重功能的模式转变[1]。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培养兴趣、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高校资源优化、拓宽资助渠道、拓展育人思路的有效举措,对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和道德观念发挥着重要作用[2]。学生资助社团是学生社团的一种形式,主要由受资助的学生组成。
  一、资助社团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10所高校中,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至少有3个资助社团,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则至少有1个资助社团。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目前有香港思源学社、唐仲英爱心社、伯藜学社、姜波学社及中粮爱之家共5个资助社团,社团成员494名,男女比例约为1∶2。成员覆盖农学、管理学、工学等8个学科,其中农科学生占28.5%,管理学科学生占21.3%。在对10所高校资助社团成员的698份问卷中,社员和干事的比例分别为47.2%和23.3%,部长、副部长及志愿者为10.8%、11.8和6.9%。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调查显示,88.6%的成员对社团活动满意,其中27.4%非常满意。调查发现,多数成员认为社团活动不影响学习,而不同的角色对社团活动与学习关系的看法存在差异(表1),调查显示,70.6%部长与60%副部认为工作相对繁重,占用较多时间。其他成员尽管对占用时间的看法不一,但86.3%的干事和87.4%的社员认为社团活动不影响学习。
  二、资助社团的育人功能
  资助社团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实践平台及感恩平台,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功能[3]。社团的育人功能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显性育人功能体现在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专业素质的提升及主体意识的强化,隐性育人功能体现在奋发图强、努力上进等优秀品格的塑造。
  1.资助社团育人功能的显性表现。(1)学习能力增强。研究发现,社团成员学习成绩能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以南京农业大学2010级103名资助社团成员的学习情况为例,在大一至大三期间,各学年平均学习成绩分别为85.82、86.78、88.57,高于全校同期的均值80.82、81.71、83.61。说明资助社团成员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良,且稳中有升,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开拓了学科视野,完善了知识结构。(2)综合素质能力提高。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指标进行量化评价,103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分值显示,大一至大三分别为93.82、94.46、94.50,分别高于全校的均值92.19、93.04、93.54。社团指导教师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重视活动方向与形式的指导,学生能力与素质均有所提升,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与自我管理。
  2.资助社团育人功能的隐性表现。(1)锻炼提升弱项,塑造优良品格。调查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资助社团成员中,68.8%的学生参加资助社团的目标之一是锻炼弱项,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对参加社团后收获的调查显示,67.8%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和素质均有提升,增强了自信,说明社团活动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资助社团指导老师的调查发现,通过开展主题教育讲座、举办杰出校友创业讲坛等形式,以资助社团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效果显著,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2)强化主体意识,提高社会竞争力。资助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让贫困学生在大学校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社团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研究发现,认为开展社团活动能激发主体意识的社团成员达74.8%。学生根据专业特长的需要,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全面提升了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有效提高了社会竞争力。
  三、资助社团育人功能的路径分析
  1.发挥资助社团的教育引导功能。(1)加强社团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大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历练与提高。如引导诚信还贷,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热点问题,以“诚信”主题征文、辩论等活动形式,提高资助社团成员的思想道德素养。此外,注重挖掘社团成员的个人潜能与优势,提升如交际、表达能力欠缺等弱势方面,注重每次活动内容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社团的平台优势,促进学生成长成才。(2)提升教育性社团活动的品质。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和践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丰富的活动弥补了文理学生各自专业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资助社团要提升活动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实现学生与社团之间的和谐发展。如举行创业类竞赛,在前期举办如“伯藜讲堂――创业成就未来”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选拔优秀学生配备创业指导老师,把教育融入活动和日常指导中。提高活动品质,打造品牌特色,学生踊跃参与并在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2.提升社团活动的文化导向作用。(1)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开展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社团活动是学生丰富业余生活、锻炼组织能力、扩大求知领域、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有利于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社团活动还能有效推动社团健康发展,激发社团成员的竞争意识。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收获荣誉,不仅在经济上获得资助,精神上也得以充实,有助于在校园内形成积极进取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提高社团活动的格调和影响力。思想文化阵地要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学校思想阵地,大学组织在设计各类校园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为第一要义,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要坚持分层次、有步骤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打造品牌特色活动、扩大资助社团活动及社团的影响力,如“唐仲英爱心社”曾荣获校级“优秀社团”、“十佳社团”等称号,让更多学生了解资助社团并参与到活动中。
  3.发挥社团的社会适应性功能。(1)重视社团活动的社会化功能。社团活动,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它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转化。如果大学生等到工作时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势必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不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4],而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从学生角色转化为职场人角色的平台,帮助大学生社会化。例如,南京农业大学“伯藜学社”社团成员在实施创业项目过程中,通过真实的经营,学生的身份转变为服务者或者管理者等职场人角色,增强了适应职场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2)在社会服务性的活动中提升综合能力。追求个人发展、实现人生目标是每个人的特质要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天生具有一种“潜在的能量”,从心理和生理上都趋向自我完善的特点,这对于资助社团成员的自我发展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和服务社会的实践平台,同时也是学生提升各方面能力的大舞台。在组织、开展服务性的社团活动时,可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而学生也从中提升了协调适应能力。
  四、小结与展望
  高校资助社团作为由受资助学生为主体组成的学生组织,已成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之一。近年来,国家的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资助举措不断拓宽,资助育人成为资助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因此,加强对学生资助社团育人功能的理论研究,推动资助社团指导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探索更多有效的资助育人路径,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俐,周景萍.初探高校学生奖助社团及其育人作用――以清华大学学生资助社团为例[J].科教导刊,2012,(7):213-215.
  [2]罗进德.高校学生社团对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88-190,193.
  [3]姚轶懿,范雄花.构建高校学生助学社团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46-48.
  [4]冯一青.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职业教育,2008,(2):166-1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77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