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武术套路运动中劲力的表现及相关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晓辉

  摘 要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内涵博大。本文通过对武术套路运动中力度表现方式及对运动训练影响的比较分析,提出解决武术套路运动中力度表现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武术套路 力度表现 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118-02
  一、武术套路劲力的内涵与特征
  1.武术套路劲力的内涵
  从词组的意思上来分析劲是力,劲力也是力;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劲力是一种力量,是由肌肉的收缩而产生的。但劲与力却有着实质上的差异:力是劲的外在表现,而劲是力的一种类型,是一种高层次的力,是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武术劲力也是一种力量,也是由武术运动中肌肉的收缩产生的,但它不同于肌肉的本力,而是技巧之力,是武术的技术之力,是武术运动中“意”“气”“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武术中的劲,是通过肢体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融于武术技术的力,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配合产生的,是经过长期实践锻炼产生的一种灵活集中运用自如的弹性力。
  由于不同的技术需求,武术劲力可分为许许多多不同的种类,有刚猛快捷的“寸劲”、行如流水的“化劲”、意气灵动的“螺旋劲”等等;但根据速度的快慢,归纳起来武术劲力可分为力量大、速度快、爆发好的“外显型”和用意不用力(僵力)、连续、缓慢的“内隐型”两种。
  2.武术套路劲力的特征
  真正而完美的武术劲力应当是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的“和谐力”;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的“顺达力”;是人体各部位肌肉的高度协调与配合;是人意念、呼吸与力量的高度统一;是涵盖了人体运动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方面面的“浑元力”和“整劲”。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武术劲力,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整体性:人体运动中,单个肢体所产生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惟有将各肢体的力量凝聚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方能产生效果。武术劲力就是人体整体运动的效果,即所谓的“浑圆力”或“整劲”。
  (2)高度集中性:武术运动中,击点所代表的是整个人体产生的力量,是人体各部位肌肉力量和意念、呼吸的高度集中与概括。即击点的力量就是“整劲”。
  (3)和谐性:武术劲力的和谐性既表现为力量的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又表现为劲力在传递过程中的通畅与顺达。
  二、武术套路劲力的产生与传递
  关于武术劲力的产生与传递,其传统的说法不尽相同,但较为普遍的说法有“每一姿势,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力从足上起”“力从脊发”等说法。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武术劲力是由肌肉的收缩产生的,是肌肉对神经冲动所做出的反应。对于人体运动系统来说,肌肉是一个效应器,它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支配;人从外部获取信息,通过感觉传导路把信息传到大脑中枢,大脑中枢经过分析发出指令,该指令又通过运动传导路到达效应器(肌肉),使肌肉产生运动,力也随之产生。
  武术劲力的传递是通过构成链式连接的肌肉系统、骨骼系统、韧带系统、关节系统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共同完成的。力量在通过各个系统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力量传递或是各个环节肌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环节间的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其传递的过程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的顺达。通过根节、中节、梢节三环节之间的优化协调,到达梢节时的力量会远远优于起于根节时的力量,柔而不松,刚而不僵。
  由于受肌肉、关节、韧带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劲力在传递的过程中是有消耗的,就像发送电一样,存在着一个传递效率高低的问题。僵硬的肌肉、关节、韧带会“吃掉”(消耗掉)或大部分“吃掉”传递中的力,当其力到达击打部位时已所剩无几。这就是武术中所谓的“有力使不出”“吃憋”。只有当各部位、各环节相互协调,节节通顺,劲力在传递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最小的“损耗”,达到最高的传递效率,甚至出现“节能化”的现象。
  三、武术套路运动中劲力的表现方式以及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具体说来,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劲力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适当的表情、神态与身体动作的配合,表现精神意志方面的内在的威慑力量;第二,通过适当的静态动作,表现出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潜在力量;第三,通过适当的滞、缓的技术动作,表现良好的自控能力和沉稳扎实的抗打击能力;第四,通过快、准结合的动作,有时还加上呼吼呐喊方式,表现勇猛凶狠的进攻性力量。这几种表现形式很好地说明了在武术套路运动中,劲力的表现的强弱与物理学意义上的“力量”和“动能”绝对值的大小并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从理论上明确武术套路运动的特点和劲力的表现的方式,对于搞好武术训练十分重要。我们认为现在武术训练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把武术运动与其表象运动形式完全等同起来,把它看成是纯粹的形体功能素质的训练,而忽略了其“内修”的要求。武术训练实践很少涉及武术基本理论,而以直观的教练员形体示范和运动员机械模仿的训练形式为主。这种训练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第一,运动员通过观看示范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只能对动作有一个粗浅把握,而且有时会因视觉本身的局限,得出错误的判断,造成自己做动作时走样;第二,武术动作结构复杂,包含着各种微妙细腻的技巧与方法,简单的、大致的模仿很难掌握要领;第三,直观的形体示范训练无法传达内心的感受。这种训练模式带来的一个消极后果是运动员们在劲力的表现方面的欠缺――通常是“散”和“软”的问题。而困于形体功能素质训练的观点,对力度欠缺的纠正方法必然是片面强调“拥力”,这又造成形体动作的僵硬死板。总之很难使运动员体验和表现武术动作的刚勇神武的劲力和游洒脱俗的神韵。
  四、武术套路运动中劲力的表现的训练途径
  现代武术运动强调“力”与“美”的二元有机结合,即通过劲力的表现去塑造其刚健雄浑的运动美感。没有力度表现,武术套路运动就丧失了观赏性功能,就不会成为群众广泛喜爱与参与的运动竞赛项目。因此,正确解决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劲力的表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主观表现的意识,充分显示精神力量
  武术运动中的劲力,除了用形体动作表现以外,还可以通过非形体动作的“精”“气”“神”“意”“势”等因素来加以渲染强化。现代武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虽然逐步丧失了技击格斗的实战功能,但是武术原有的战斗精神没有根本改变,攻防动作套路设计也着重突出武术运动的这种本质特征。所以,要强化武术动作的力度感,首先要培养运动员的战斗精神和意识,并启发他们在做动作时把这种内在的力量充分地表现出来。表现主观意志和精神力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是表现主观意志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善于运用眼睛表达内在情感,产生的劲力的效果大不相同。如果我们在做运动时,眼神和动作的一招一式适当配合,可以使得套路动作显得目的明确而有生气,可以有效地烘托映衬形体动作的力度。比如做“弓步冲拳”这个动作时,冲拳时目规拳头出击的方向,目光像闪电一般锐利,表现出一种勇敢自信的大无畏气概,对于强化冲拳动作的力度感非常重要。反之,如果我们做动作时表情神态没有相应的配合,就会显得身心分离,目标不明确,这样即使形体动作再用力,还是会给人一种“散”和“软”的印象。长拳八法首先讲“拳似流星眼似电”,就是要突出非形体动作因素对力度表现的影响。这一点一定要在平时训练中反复灌输强调。
  2.明确动作的技术要领,掌握发力的关键时机,通过瞬间协同发力来增强动作的劲力的表现
  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劲力的表现,是通过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强弱对比来实现的。如果一味强调用力,一时一刻不敢放松,势必造成肌肉紧张,动作僵硬,缺乏美感。只有掌握了动作的技巧和用力的方法,找准用力部位,选择适当的时机发力,才能举重若轻、潇洒自如地实现动作的力度感表现。比如单亮掌这个动作,完成得好会显得刚健有力,但这个动作的视觉力度感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简单地用力向上抡臂体现出来的,而在于抬臂结束时的抖腕和转头这两个细小动作的微妙配合。如果把上述三个动作分解开来看,我们在分别做抬臂、抖腕和转头动作时,每个动作本身实际上并不需要很大的力量。由此可见,不是绝对力量的大小,而是动作技巧和用力方法的配合,才是武术动作力度表现的关键。与此相关联的,身体各部位的协同作用与动作劲力的表现也至关重要。有上肢和下肢共同参与的动作,应要求运动员做到全身协调一致。比如弹腿冲拳动作,只有弹腿动作与冲拳动作同时完成,才能充分表现出动作力度,反之,如果上下肢动作步调不一,七上八下,就会减弱力度表现。
  3.明确力点分布和发力的顺序性,做到劲力顺达
  对发力结构复杂、涉及部位较多的动作,要细致地分解,明确力点分布和发力的顺序性,做到劲力顺达,从而达到增强力度感的目的。比如做开步冲拳动作时,应遵循“其根在脚、力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的用力顺序,即要求由腿部发力带动跨部短促急转,拧腰顺肩,最后挺直时关节完成动作。如果忽略了动作的先后承继关系,在这组动作中先伸臂,再做拧腰顺肩动作,就会破坏动作的整体连贯性,从而显得动作凌乱,力点分散,缺乏力度;如果为了使冲拳动作显得有力,强行在肩、肘部位使劲,则必然造成动作的僵硬,同样达不到表现力度的目的。当然,造成上述动作错误的原因,除了对整个动作发力结构的理解不正确以外,还可能与日常生活习惯有一定联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手臂的动作一般到肩、肘为止,很少有腰胯的参与,即便有腰胯的动作也常常晚于肩肘关节的运动。因此,在武术训练中,应适当注意强化典型动作的训练,减少日常生活习惯动作的负面影响,在动作准确规范的基础上充分表现力度。
  武术套路运动中劲力的表现方式与其它体育运动形式有很大的不同。要纠正武术动作“僵”和“软”的问题,必须充分了解武术动作构成原理,根据实际情况,在精神因素、动作的准确性、有序性和整体性这几个方面下功夫,才能达到目的。当前武术在向“高、难、新、美”方向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运动中劲力表现的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266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