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阅读,是一项融合了语言、心理和文化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去探究,理解,发现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悟与思考,并在自己的话语体系内建构起对文本乃至世界的认识与体验。
  探究性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然。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语文学科知识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注定了探究的广阔性和无限性。同时又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又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提供了研究的多维空间,留下了深入钻研的余地。
  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存在误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观念上,教师普遍接受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在课堂实践上,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也成为热点。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1)盲目实施。新课程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探究性阅读教学延伸价值的实现,而异化了探究性教学的本源目标。因为教学内容的移位,使得概括观点、筛选信息、理解难句、体会作者科学精神等语文教学目标旁落了,致使语文课程不像语文,语文教师也成了杂家,而语文教材则成了杂货铺。(2)流于形式。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探究性学习嵌入某种固定的操作程序中,只要是探究性活动都要按照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的进行,这就使原本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变得机械死板,限制了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久而久之也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有效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对策。初中语文新课程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选文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那么,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开展?我认为应从学生、教师、文本三方面有针对性的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许多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障碍,就是由于对文本缺乏足够的理解,而且探究也不是一次可以探究完的。所以阅读时运用往回看的策略,重新对文本加以阅读、分析,并对相关信息再次
  阅读使我们丰富,使我们懂得了很多,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最终应当落实到做题的准确性,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等方面。我们除了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在做题的技巧,做题的方法上有独到的建树。下面就诗歌鉴赏、散文阅读两方面加以阐述。
  (一)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题,古典诗歌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许多考生读不懂就仓促作答,以致于失分较多。要答好这道题,需掌握一些小窍门。
  首先,读清楚诗歌题目、作者和诗后注释。诗题和作者能帮助我们了解诗歌大致内容和作者生活时代背景。由此,就可以联系时代背景并分析作者的作品风格。诗后的注释告诉我们:作者当时的具体情况,自己的经历、重点词语解释、情感倾向等。例如,2012年中考盐城卷对“潭面”和“镜”的注释,就能帮助考生很快答出第一题的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的答案。
  其次,读准诗歌内容,把握写景及抒情的关键词。在理解诗歌内容的时候,看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的总体风格,其风格与抒情是否一致,使用的动词和形容词有无特征等都要一一区分,以便做题时准确运用。
  第三,答题的语言表述要到位。许多考生读懂诗歌之后,却不能正确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样的丢分很让人遗憾。如手法与作用题应表述为: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动静结合题应表述为:诗既写出了某某静态,又写出了某某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各种题型的表述一般有较为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的时候认真总结。
  (二)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题往往中考学生得分困难,仅就解释文中划线句子或词语的含义、分析评价作者观点两类题做一方法探讨。
  解释文中划线句子或词语的含义。以2012盐城中考卷为例,我们探讨一下这类题的解法。
  把握语境。每一个词语或句子都是在具体语境中出现的,要结合前后语境来答,不能忽视该语句的前因后果,是做好这一题型的关键。2012年考题“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这一语句如何理解,这一题在作答时要抓关键词“徽章”。
  找准情感。许多语句理解题需要答出作者情感,在作答时不仅抓关键词结合语境,还要找准父亲在文中对泥土的感情,我们现代文阅读既然是踩点给分,多答不扣分,那么,作答每一题不妨考虑作者表现出的基本情感。
  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文章的中心、主旨对于散文来说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情感态度),我们在概括文章中心时,首先要有一个框架。那就是文章通过什么赞美什么或揭露什么。其次,通过后面要写的就是各段的段意的整合。赞美后要写的或人、或物,但不能只停留在这一层面,还要把其精神品质等相关内容写出来,做到答题全面。如果文中表现的是否定、讽刺、批判等情感态度,作答时一定要答出作者呼吁、关注、希望的对象,这样答题才比较全面。还有,我们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能够瞻前顾后,这一点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1)关照过去现在和未来;(2)托物言志类文章,答题一定注意由物到人的转换;(3)联系时代背景;(4)注意写作目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开拓、不断创新,期待着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广大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中结出丰硕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46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