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高校精准资助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毛拓艺 林春梅

  摘要: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从资助对象、资助信息、资助措施三方面入手,落实民办高校的精准资助工作,是确保资助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是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民办高校;精准资助;资助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59-02
  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长在2016年3月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时说道:“‘十三五’期间,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民办高校的学费普遍比公办高校高,来自贫困农村、边远山区以及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就读民办高校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思想压力,民办高校资助管理部门开展“精准资助”,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切实做到谁贫困、资助谁,把专项资金用好、用实。
  一、民办高校实施“精准资助”所遇到的困难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因成立时间较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制度还不够完善等条件的制约,在实施精准资助的过程中显得困难重重。
  1.贫困认定工作难以做到全面精确。在开展贫困认定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原因,导致最终的认定结果与申请人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比如申请人通过材料造假、托关系到当地主管部门盖章佐证、申请期间故意表现出特别贫困的生活方式等,给高校贫困认定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很难对所有申请贫困认定的同学进行一一甄别,导致了在贫困认定工作的结果上存在误差,增加了“精准认定”的困难。
  2.资助管理部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民办高校一般只有1或2名干事负责资助管理工作。在基层院系进行程序上的摸查与认定工作时,由于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差异,个别并非属于贫困范畴的学生也被当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待,给资助管理中心的贫困认定工作造成阻碍。对各院系每学年递交上来的上千份的贫困认定材料,资助管理中心缺乏足够的时间和人力进行一一回访,从而导致贫困认定结果的不精确。
  3.学生资助档案不够完善。由于资助管理体制相对落后,资助信息传递相对滞后,民办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往往从零开始,缺乏对资助对象高中阶段之前的资助考核信息进行联接和跟踪,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资助档案,给资助管理工作的开展增加了负担,也不利于对受助学生的成长档案进行跟踪,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影响受助学生的健康成长。
  4.受助学生的心理资助相对缺乏。造成学生经济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是多种多样。有家贫志坚、艰苦奋斗型,有逆来顺受、漠然面对型,有不甘贫困、有心无力型,有突遭变故、无法接受型等等。但民办高校在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上,往往比较着重经济上的帮扶,缺乏心灵上的慰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贫困”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实施“精准资助”的应对对策
  精准资助有助于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体现我国教育公平和“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要求。民办高校要实现精准资助的工作目标,笔者认为应从贫困认定要准、资助信息要全、资助措施要精三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1.贫困认定要准,充分保护资助对象的权益。(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借助主题班会、资助专题学习会、自强之星座谈会等平台,通过先进代表事迹的分享,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恪守诚信的优良品德,传播正能量。加强诚信教育,实事求是,有利于杜绝学生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实现贫困认定精准化,有效保护受助学生的合法权益。(2)以“座谈、电联、家访、备案”四结合的工作方法掌握真实情况。通过辅导员组织班干、舍友进行谈心谈话,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向民政部门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查阅高中档案,咨询其班主任或学校有关部门,针对性地走访特殊情况的家庭,了解学生的过往生活情况,并将“座谈、电联、家访”的记录材料纳入资助档案。(3)健全考核机制,规范受助学生队伍。学生在校期间的家庭经济情况并非一成不变。健全资助对象的考核机制,对经济情况好转、明显脱贫的学生应及时撤销其对应的经济资助;对家庭经济情况突然恶化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帮扶和资助,并关注其思想动态,联合心理咨询中心对他们开展心理资助,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积极、阳光的心态。
  2.资助信息要全,逐步健全和完善学生的资助档案。(1)制定贫困认定量化表,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资助管理工作。贫困证明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所反映的学生贫困程度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不够。资助管理中心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制定贫困认定量化表,将学生的学习表现、消费水平、勤工助学情况等作为量化表的一项内容,由辅导员深入班级课堂、宿舍,通过与学生谈心、座谈等途径,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和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全方位考察学生的基本情况,实事求是地严格按照认定对象、认定程序、认定标准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将认定、评审工作做细、做实。(2)建立受助学生数据库,实时更新学生的信息档案,提高资助工作的精确度。民办高校可以针对性开展多方面的调研,听取受助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借助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指导本专业勤工助学的学生,共同研发建立受助学生数据库。受助学生数据库应包括受助对象在校期间的综合测评表现、文体活动参加情况、专业学习情况、志愿服务情况、获奖情况、心理健康档案等,便于学校充分掌握受助学生的综合情况,为开展资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3.资助措施要精,利用好有效的资源,保证教育的公平。(1)加强资助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资助管理工作队伍是实施资助工作的保障。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整合师资力量,发动教师积极参与和支持资助管理工作,不仅有助于解决民办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提升了资助管理队伍的专业性,有利于资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专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时,应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作用,因材施教,对特殊学生用特殊的关爱和帮扶,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2)拓展勤工助学渠道。民办高校有着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在实施精准资助的过程中,资助管理中心应充分发挥这些校企合作企业的平台优势,充分发掘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借助受助学生数据库资料的指引,评估相关学生是否具备完成对应工作的能力及急需帮扶的程度,有序安排学生参加勤工助学,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保证其正常的学习生活。(3)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加强资助育心、协同育人工作。资助工作不仅要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更要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育心育人。协同校企合作企业、学校各部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有限资源,形成最大合力。(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学生之间进行专业技能切磋、兴趣情感交流的广阔平台,能有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沟通技巧,分享学习经验,减轻学生对经济困难问题的关注,减轻心理负担。(5)借力科研,提升资助管理工作方法。民办高校可通过聘请校外资助管理工作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到本校开设专题讲座,传经送宝;同时,鼓励并支持资助管理工作人员主持开展或者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在科研中学习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不断充实自己的工作方法,通过科研不断提高民办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准。
  三、结语
  从受助对象的教育、资助档案的建立和完善、资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入手,切实做到贫困认定要准、资助信息要全、资助措施要精三个要求,推动“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以“精准育人”为方向,实现资助政策的“育人”和“自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教育扶贫,“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DB/OL].http://www.chsi.com.cn/jyzx/201603/20160314/1525136751.html.2016-03-14.
  [2]单艳艳,李魏达,黎博.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皮革,2016,(4):297.
  [3]庞衍松,金更欢.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0,(2):221,222.
  [4]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89461.htm